男孩 于2006年11月13日
《古代汉语》教案——(第一—第六讲)
作者:男孩 日期:2007-01-23
《古代汉语》教案
(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第一讲 绪论
【教学目的】
本讲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考核形式。使初学者对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重点难点】
古代汉语的分期 课程的性质 学习方法
一、 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 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二)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基础知识,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如:说明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现象等。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三、教材
(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
《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
常识——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理论
常用词——古代词义材料
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学习时不可偏废。阅读文选时,要掌握词的用法和特点,学习常识理论,要结合文选,常用词的学习应当贯穿始终。
四、考核方法
闭卷考试,题型包括:单选、多选、解词、古文标点、古文今译、。
考核内容:词汇、语法、文字是常识部分的重点。
第二讲 郑伯克段于鄢
【教学目的】
本讲是文选。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郑伯克段于鄢》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难点】
一、文字方面
1、“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避 古今字 躲避。
2、“姜氏何厌之有?” 厌——餍 古今字 满足。
3、“公赐之食。食舍肉。” 舍——捨 放着,放在一边。
4、“佗邑唯命。” 佗——他 异体字
5、“不义不暱。” 暱——昵 异体字
6、“庄公寤生。” 寤 ——牾 通假字 倒逆
7、“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掘 通假字 挖掘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无生民心。“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无——毋 通假字 不要
9、“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赐 通假字 赐予
二、词汇方面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卿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城:城墙。国:这里指诸侯的封邑。有时也指诸侯的国都。如:“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国之一”意为国都的三分之一。
2、“君将不堪。” 堪:经得起,受得住。不堪,即受不了。
3、“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所,处所,地方。“为之所”,双宾语句,给他安排处所。滋蔓:滋长蔓延。图:图谋、谋划
4、“况君之宠弟乎?” 宠:尊,处于尊荣地位。
5、“多行不义,必自毙。” 毙:倒下去。这句意思是,多做不应该做的事,一定会自招垮台。
6、“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既而:过了不久。 鄙:边境上的城邑
7、“无庸,将自及。” 无庸:不用。 及:赶上,这里指招致。
8、“厚将得众。” 厚:丰大,这里指土地扩大。
9、“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完:修茸城郭。聚:聚集民众。缮:修缮。甲兵:甲,铠甲;兵,兵器。具:备,准备。
10、“夫人将启之。” 启:开门。
11、“公伐诸鄢。” 诸:“之于”的合音字,“之”为代词,指代共叔段;“于”为介词,介进地点状语“鄢”。
12、“遂寘姜氏于城颍。” 寘:放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
1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封人:封,疆界;封人,镇守边疆的官职。
14、“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尝:品尝,体会滋味。未尝,不曾尝过。羹:带汤的肉食。请:表敬副词,表示“请允许我……。” 遗:赠,送给。
15、“敢问何谓也?”敢:表敬副词,表自谦,有大胆,冒昧的意思。
16、“君何患焉?” 患:忧虑,担心。
17、“颖考叔,纯孝也。” 纯:敦厚。
18、“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延,扩展。
19、“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匮:尽。永:长久。
20、“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黄泉:复合词,字面指黄土下的泉水,这里指人死后安葬的墓穴。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惊。 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后面省略宾语“之”。
⑵“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合乎法度。
⑶“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民”、“心”为“生”的双宾语,意为:不要使民生二心
⑷“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掘隧道。
2.宾语前置句式
⑴“姜氏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用代词“之”复指宾语“何厌”。
⑵“敢问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谓”的宾语。
⑶“君何患焉?”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患”的宾语。
⑷“其是之谓乎?” 宾语前置句。用代词“之”复指宾语“是”。
3.习惯句式
⑴“佗邑唯命。” “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形式。
⑵“君将若之何?” “若……何”是一种固定格式,意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若之何”即“把它怎么办?”
4.虚词用法举例
焉
①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应理解为“于此”。如:“虢叔死焉。” “君何患焉?”
②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姜氏欲之,焉辟害?”
其
语气词。“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在句中加强反问。“其是之谓乎!” “其”在句中表推测。
第三讲 怎样查字典辞书
【教学目的】
本讲介绍工具书的编排体例、注音方式和释义方式,对重要的中文工具书,从性质、体例、内容等方面介绍。
【重点难点】
工具书的编排体例
一、工具书的体例
1、编排方式
按部首和笔画编排
第一、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不同。
部首是字典辞书编撰时,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起,这个共有的偏旁作为部的标志。
第二、 不同字典辞书的部首设置不完全一致。
《说文解字》540部。 《康熙字典》214部。
新《辞海》250部。 《汉语大字典》200部。
按照音序编排
《佩文韵府》《经籍籑诂》等按四声和《平水韵》106韵排列。
《国语词典》《词诠》按注音字母排列。
《新华字典》按汉语拼音方案排列。
按照号码编排
《四角号码新词典》按照四角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
常用的有三种:
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反切:古代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某某切”。原理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
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1958年我国公布汉语拼音方案,用罗马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
直训: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义界:就是下定义。
描写:对所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譬况:用打比方的方法解说事物。
二、常用工具书介绍
1、《说文解字》东汉 许慎 540部 9353字
2、《康熙字典》:清张玉书、陈廷敬。47000字。214部。
3、《汉语大字典》:目前搜集单字最多的字典,56000字。200部。
4、《辞源》:阅读古籍和文史研究的工具书。按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5、《辞海》:综合性辞书。除单字外,主要收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以及学科术语。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6、《汉语大词典》语文辞书中最宏富的一部语文辞典。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7、《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研究秦汉代经传中虚词的著作。收虚词160条。以古汉语声母为纲,分为十卷。
8、《助字辨略》 清刘淇。专讲古汉语虚词。
9、《词诠》近人杨树达。解释古代虚词的书。引证较丰富。按注音字母编次。
10、《诗词曲语词汇释》 近人张相著。专解释唐宋金元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
第四讲 汉字的构造
【教学目的】
本讲的内容包括:分析汉字结构"六书"理论,汉字的演变;本义的探求。重点是前四书,一般了解汉字书体演变和探求本义的方法。
【重点难点】
六书的前四书
一、“六书”
1、“六书”的提出
先秦时代就开始了。《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周礼地官保氏》和《汉书艺文志》《说文解字叙》
“六书”是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分析、归纳出的分类。许慎在《说文叙》中为“六书”下了定义,举了字例。后来,经过总结补充修正,成为人们所谓的“六书说”。
2、许慎的“六书”说
(1)名称和顺序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许慎对“六书”的阐述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
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3、“四体二用”
“六书”不是从一个角度提出的。
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法
后二书: 转注、 假借——————用字法
前四书是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结构类型;后二书是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发展的方式。 后人归结为“四体二用”。
二、“六书”详解
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象形字的符号性表现在它强调突出对象的特征。是一种最简单的造字法,很难表示抽象的或没有具体形象的概念,显示出很大局限。但却为指事、会意、形声字创造了条件。许慎所谓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诘诎”意思是弯曲。“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意思是,画成事物的样子,笔画随事物的外型弯曲。
“象形”所表示的是有一定外型的具体名物,有形可象。字形与意义在形体上同一。如“日”字像太阳,“月”字像月形。
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是说看上去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意义。常表示局部的或相对的概念,往往是在象形字上加上抽象的标志符号,指明所表示的范围。指事字在汉字里数量最少。
3、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
由几个符号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意义。通常是动词、形容词,或抽象名词。这类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用象形的方法来表现。
分析会意字的术语:从某,从某。会意字的各组成部分叫“意符”。会意的情况两种,后一种时代较晚,数量也少。
比形象事
在文字象形程度较高的时代,会意字是由它的形象来会意。
合字会意
秦汉以后,汉字的象形性减弱,新的会意字是用意符的文字义来会合成义的。
歪,不正即是歪。
尘,小土为尘。
尖,上小下大即是尖。
岩,山石为岩
粜,出米为粜
4、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形声字通常由两个部分构成: 形符表示意义类属,声符表示读音
分析形声字的术语:从某,某声。
如: “梅”字,从木,每声。
分析形声字应注意
1,形符和声符不能按照自然结构分析
條、倏、脩、修——形符在右下角。
颖、颍——形符在左下角。
佞——形符在右下角。
哀——形符在中间。
裏、裹、衷——声符在中间。
從、徒——声符在右上角。
辩、辨、瓣——形符在中间。
2,形符和声符的位置
锦、钦——金是声符。
钊、到——刀是声符。
视、祁——示是声符,
和——禾是声符。
蚀——食是声符。
孟——皿是声符。
问、闷——门是声符。
3, 省形和省声
形声字形符省简的叫省形。
形声字声符省简的叫省声。
豪——从豕,高省声;
融——从鬲,蟲省声;
星——从晶省,生声;
釜——从金省,父声;
5、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分为“主音”“主意”“主形”三派。
6、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些词没有为它们专造字,而是从现有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三、汉字的演变对汉字的影响
(一)汉字的演变
汉字书体演变的主要线索: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二)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隶变对汉字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1,汉字形体的简省或讹变
2,汉字部首形体的变化
3,偏旁的混同
四、汉字本义的探求
(一)本义
本义——一个词诸多义项中有文献证明的相对最早的意义。
(二)探求本义的方法
探求本义,必须分析字体,引用文献。
如“诛”字,有诛杀义,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有谴责义, “于予与何诛?”
有责求义, “诛屦于徒人费,弗得。”
掌握汉字构件的意义特别要掌握意符的意义。
从“頁”的字都与头有关。如:
颠 头顶。 “有马白颠。”
题 额头。 “彫题黑齿。”
颜 额头,也指颜面。 “颜色憔悴。”
顾 回头看。 “王顾左右而言他。”
当然,形符一般只表示字的意义属类,不能直接根据意符确定本义。但形符对意义的提示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字多义的情况下,根据形符可以找到本义。
理有管理、道理、条理、治疗、治玉等义。根据意符“玉”,可知“治玉”为本义。如能掌握一批形声字常用的形符,对理解字义是很有帮助的。
第五讲 鞌之战
【教学目的】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鞌之战》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难点】
一、文字方面
1、“师陈于鞌” 陈——阵 古今字 列阵。 鞌——鞍 异体字 这里是地名。
2、“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翦——剪 通假字 剪除,消灭。
3、“旦辟左右。” 辟——避 古今字 避开。
4、“韩厥俛,定其右。” 俛——俯 异体字 弯下身子。
二、词汇方面
1、“余病矣。”“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病,伤重。
2、“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贯,穿入。
3、“左轮朱殷。” 朱殷,深红色。此处指车轮被血染红。
4、“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险,地势不平难行。
5、“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擐,穿上。 即,走向。
6、“右援枹而鼓。” 援,接过来。 鼓,击鼓,动词。
7、“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 逸,狂奔。 败绩,军队崩溃。
8、“三周华不注。” 周,遍,这里为动词,意为绕圆周。
9、“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越,坠。毙,仆倒,倒下。
10、“请寓乘。” 寓,寄,托,“寓乘”即搭乘别人的车子。
11、“骖絓于木而止。” 骖,旁边的马,古代一车驾四马,中间的两马叫“服”,在旁的两马叫“骖。”
12、“属当戎行。” 属,时间副词,适,正好。 当,担当,任职。
13、“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忝,辱。
14、“摄官承乏。” 摄,暂时代理任职。
15、“郑周父御佐车。” 佐,在旁辅佐,有“副”(与“正”相对)义。
16、“载齐侯以免。” 免,免除祸患,这里指免于被俘。
17、“赦之,以劝事君者。” 劝,鼓励。
三、语法方面
1、 词类活用
(1)“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
(2)“故中御而从齐侯。” 中,方位名词作状语,意为在当中。
(3)“从左右,皆肘之。” 肘,名词用作动词,指用肘推撞。
(4)“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难,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难”,即“不把……看作难事”。 免,使动用法,“使……脱免于难”。
2、 被动句式
(1)“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伤于矢”是用介词“于”引进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即郤克被矢射伤。
(2)“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为戮”是用助动词“为”直接放在动词前构成的被动句式,可理解成“被戮”。
3、多义字词义辨析
及 :
①动词,追上,这里是被追上。 例如:“故不能推车而及。”
②动词,到达,可以是具体到达某个地方,也可以是事情发展到某一地步。
例如:“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 “流血及屦。”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③连词,和。
例如:“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以
① 介词,表示凭借,用。
例如:“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以肱击之。”
② 介词,表示凭借某种原因。 例如:“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③ 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行为,相当于“而”。
例如:“余折以御。” “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
苟
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 例如:“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第一讲 绪论
【教学目的】
本讲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考核形式。使初学者对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重点难点】
古代汉语的分期 课程的性质 学习方法
一、 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 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二)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基础知识,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如:说明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现象等。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三、教材
(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
《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
常识——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理论
常用词——古代词义材料
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学习时不可偏废。阅读文选时,要掌握词的用法和特点,学习常识理论,要结合文选,常用词的学习应当贯穿始终。
四、考核方法
闭卷考试,题型包括:单选、多选、解词、古文标点、古文今译、。
考核内容:词汇、语法、文字是常识部分的重点。
第二讲 郑伯克段于鄢
【教学目的】
本讲是文选。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郑伯克段于鄢》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难点】
一、文字方面
1、“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避 古今字 躲避。
2、“姜氏何厌之有?” 厌——餍 古今字 满足。
3、“公赐之食。食舍肉。” 舍——捨 放着,放在一边。
4、“佗邑唯命。” 佗——他 异体字
5、“不义不暱。” 暱——昵 异体字
6、“庄公寤生。” 寤 ——牾 通假字 倒逆
7、“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掘 通假字 挖掘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无生民心。“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无——毋 通假字 不要
9、“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赐 通假字 赐予
二、词汇方面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卿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城:城墙。国:这里指诸侯的封邑。有时也指诸侯的国都。如:“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国之一”意为国都的三分之一。
2、“君将不堪。” 堪:经得起,受得住。不堪,即受不了。
3、“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所,处所,地方。“为之所”,双宾语句,给他安排处所。滋蔓:滋长蔓延。图:图谋、谋划
4、“况君之宠弟乎?” 宠:尊,处于尊荣地位。
5、“多行不义,必自毙。” 毙:倒下去。这句意思是,多做不应该做的事,一定会自招垮台。
6、“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既而:过了不久。 鄙:边境上的城邑
7、“无庸,将自及。” 无庸:不用。 及:赶上,这里指招致。
8、“厚将得众。” 厚:丰大,这里指土地扩大。
9、“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完:修茸城郭。聚:聚集民众。缮:修缮。甲兵:甲,铠甲;兵,兵器。具:备,准备。
10、“夫人将启之。” 启:开门。
11、“公伐诸鄢。” 诸:“之于”的合音字,“之”为代词,指代共叔段;“于”为介词,介进地点状语“鄢”。
12、“遂寘姜氏于城颍。” 寘:放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
1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封人:封,疆界;封人,镇守边疆的官职。
14、“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尝:品尝,体会滋味。未尝,不曾尝过。羹:带汤的肉食。请:表敬副词,表示“请允许我……。” 遗:赠,送给。
15、“敢问何谓也?”敢:表敬副词,表自谦,有大胆,冒昧的意思。
16、“君何患焉?” 患:忧虑,担心。
17、“颖考叔,纯孝也。” 纯:敦厚。
18、“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延,扩展。
19、“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匮:尽。永:长久。
20、“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黄泉:复合词,字面指黄土下的泉水,这里指人死后安葬的墓穴。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惊。 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后面省略宾语“之”。
⑵“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合乎法度。
⑶“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民”、“心”为“生”的双宾语,意为:不要使民生二心
⑷“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掘隧道。
2.宾语前置句式
⑴“姜氏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用代词“之”复指宾语“何厌”。
⑵“敢问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谓”的宾语。
⑶“君何患焉?”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患”的宾语。
⑷“其是之谓乎?” 宾语前置句。用代词“之”复指宾语“是”。
3.习惯句式
⑴“佗邑唯命。” “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形式。
⑵“君将若之何?” “若……何”是一种固定格式,意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若之何”即“把它怎么办?”
4.虚词用法举例
焉
①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应理解为“于此”。如:“虢叔死焉。” “君何患焉?”
②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姜氏欲之,焉辟害?”
其
语气词。“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在句中加强反问。“其是之谓乎!” “其”在句中表推测。
第三讲 怎样查字典辞书
【教学目的】
本讲介绍工具书的编排体例、注音方式和释义方式,对重要的中文工具书,从性质、体例、内容等方面介绍。
【重点难点】
工具书的编排体例
一、工具书的体例
1、编排方式
按部首和笔画编排
第一、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不同。
部首是字典辞书编撰时,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起,这个共有的偏旁作为部的标志。
第二、 不同字典辞书的部首设置不完全一致。
《说文解字》540部。 《康熙字典》214部。
新《辞海》250部。 《汉语大字典》200部。
按照音序编排
《佩文韵府》《经籍籑诂》等按四声和《平水韵》106韵排列。
《国语词典》《词诠》按注音字母排列。
《新华字典》按汉语拼音方案排列。
按照号码编排
《四角号码新词典》按照四角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
常用的有三种:
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反切:古代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某某切”。原理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
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1958年我国公布汉语拼音方案,用罗马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
直训: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义界:就是下定义。
描写:对所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譬况:用打比方的方法解说事物。
二、常用工具书介绍
1、《说文解字》东汉 许慎 540部 9353字
2、《康熙字典》:清张玉书、陈廷敬。47000字。214部。
3、《汉语大字典》:目前搜集单字最多的字典,56000字。200部。
4、《辞源》:阅读古籍和文史研究的工具书。按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5、《辞海》:综合性辞书。除单字外,主要收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以及学科术语。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6、《汉语大词典》语文辞书中最宏富的一部语文辞典。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7、《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研究秦汉代经传中虚词的著作。收虚词160条。以古汉语声母为纲,分为十卷。
8、《助字辨略》 清刘淇。专讲古汉语虚词。
9、《词诠》近人杨树达。解释古代虚词的书。引证较丰富。按注音字母编次。
10、《诗词曲语词汇释》 近人张相著。专解释唐宋金元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
第四讲 汉字的构造
【教学目的】
本讲的内容包括:分析汉字结构"六书"理论,汉字的演变;本义的探求。重点是前四书,一般了解汉字书体演变和探求本义的方法。
【重点难点】
六书的前四书
一、“六书”
1、“六书”的提出
先秦时代就开始了。《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周礼地官保氏》和《汉书艺文志》《说文解字叙》
“六书”是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分析、归纳出的分类。许慎在《说文叙》中为“六书”下了定义,举了字例。后来,经过总结补充修正,成为人们所谓的“六书说”。
2、许慎的“六书”说
(1)名称和顺序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许慎对“六书”的阐述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
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3、“四体二用”
“六书”不是从一个角度提出的。
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法
后二书: 转注、 假借——————用字法
前四书是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结构类型;后二书是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发展的方式。 后人归结为“四体二用”。
二、“六书”详解
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象形字的符号性表现在它强调突出对象的特征。是一种最简单的造字法,很难表示抽象的或没有具体形象的概念,显示出很大局限。但却为指事、会意、形声字创造了条件。许慎所谓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诘诎”意思是弯曲。“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意思是,画成事物的样子,笔画随事物的外型弯曲。
“象形”所表示的是有一定外型的具体名物,有形可象。字形与意义在形体上同一。如“日”字像太阳,“月”字像月形。
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是说看上去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意义。常表示局部的或相对的概念,往往是在象形字上加上抽象的标志符号,指明所表示的范围。指事字在汉字里数量最少。
3、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
由几个符号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意义。通常是动词、形容词,或抽象名词。这类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用象形的方法来表现。
分析会意字的术语:从某,从某。会意字的各组成部分叫“意符”。会意的情况两种,后一种时代较晚,数量也少。
比形象事
在文字象形程度较高的时代,会意字是由它的形象来会意。
合字会意
秦汉以后,汉字的象形性减弱,新的会意字是用意符的文字义来会合成义的。
歪,不正即是歪。
尘,小土为尘。
尖,上小下大即是尖。
岩,山石为岩
粜,出米为粜
4、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形声字通常由两个部分构成: 形符表示意义类属,声符表示读音
分析形声字的术语:从某,某声。
如: “梅”字,从木,每声。
分析形声字应注意
1,形符和声符不能按照自然结构分析
條、倏、脩、修——形符在右下角。
颖、颍——形符在左下角。
佞——形符在右下角。
哀——形符在中间。
裏、裹、衷——声符在中间。
從、徒——声符在右上角。
辩、辨、瓣——形符在中间。
2,形符和声符的位置
锦、钦——金是声符。
钊、到——刀是声符。
视、祁——示是声符,
和——禾是声符。
蚀——食是声符。
孟——皿是声符。
问、闷——门是声符。
3, 省形和省声
形声字形符省简的叫省形。
形声字声符省简的叫省声。
豪——从豕,高省声;
融——从鬲,蟲省声;
星——从晶省,生声;
釜——从金省,父声;
5、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分为“主音”“主意”“主形”三派。
6、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些词没有为它们专造字,而是从现有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三、汉字的演变对汉字的影响
(一)汉字的演变
汉字书体演变的主要线索: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二)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隶变对汉字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1,汉字形体的简省或讹变
2,汉字部首形体的变化
3,偏旁的混同
四、汉字本义的探求
(一)本义
本义——一个词诸多义项中有文献证明的相对最早的意义。
(二)探求本义的方法
探求本义,必须分析字体,引用文献。
如“诛”字,有诛杀义,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有谴责义, “于予与何诛?”
有责求义, “诛屦于徒人费,弗得。”
掌握汉字构件的意义特别要掌握意符的意义。
从“頁”的字都与头有关。如:
颠 头顶。 “有马白颠。”
题 额头。 “彫题黑齿。”
颜 额头,也指颜面。 “颜色憔悴。”
顾 回头看。 “王顾左右而言他。”
当然,形符一般只表示字的意义属类,不能直接根据意符确定本义。但形符对意义的提示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字多义的情况下,根据形符可以找到本义。
理有管理、道理、条理、治疗、治玉等义。根据意符“玉”,可知“治玉”为本义。如能掌握一批形声字常用的形符,对理解字义是很有帮助的。
第五讲 鞌之战
【教学目的】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鞌之战》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难点】
一、文字方面
1、“师陈于鞌” 陈——阵 古今字 列阵。 鞌——鞍 异体字 这里是地名。
2、“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翦——剪 通假字 剪除,消灭。
3、“旦辟左右。” 辟——避 古今字 避开。
4、“韩厥俛,定其右。” 俛——俯 异体字 弯下身子。
二、词汇方面
1、“余病矣。”“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病,伤重。
2、“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贯,穿入。
3、“左轮朱殷。” 朱殷,深红色。此处指车轮被血染红。
4、“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险,地势不平难行。
5、“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擐,穿上。 即,走向。
6、“右援枹而鼓。” 援,接过来。 鼓,击鼓,动词。
7、“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 逸,狂奔。 败绩,军队崩溃。
8、“三周华不注。” 周,遍,这里为动词,意为绕圆周。
9、“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越,坠。毙,仆倒,倒下。
10、“请寓乘。” 寓,寄,托,“寓乘”即搭乘别人的车子。
11、“骖絓于木而止。” 骖,旁边的马,古代一车驾四马,中间的两马叫“服”,在旁的两马叫“骖。”
12、“属当戎行。” 属,时间副词,适,正好。 当,担当,任职。
13、“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忝,辱。
14、“摄官承乏。” 摄,暂时代理任职。
15、“郑周父御佐车。” 佐,在旁辅佐,有“副”(与“正”相对)义。
16、“载齐侯以免。” 免,免除祸患,这里指免于被俘。
17、“赦之,以劝事君者。” 劝,鼓励。
三、语法方面
1、 词类活用
(1)“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
(2)“故中御而从齐侯。” 中,方位名词作状语,意为在当中。
(3)“从左右,皆肘之。” 肘,名词用作动词,指用肘推撞。
(4)“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难,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难”,即“不把……看作难事”。 免,使动用法,“使……脱免于难”。
2、 被动句式
(1)“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伤于矢”是用介词“于”引进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即郤克被矢射伤。
(2)“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为戮”是用助动词“为”直接放在动词前构成的被动句式,可理解成“被戮”。
3、多义字词义辨析
及 :
①动词,追上,这里是被追上。 例如:“故不能推车而及。”
②动词,到达,可以是具体到达某个地方,也可以是事情发展到某一地步。
例如:“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 “流血及屦。”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③连词,和。
例如:“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以
① 介词,表示凭借,用。
例如:“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以肱击之。”
② 介词,表示凭借某种原因。 例如:“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③ 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行为,相当于“而”。
例如:“余折以御。” “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
苟
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 例如:“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评论: 6 | 引用: 5 | 查看次数: 556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