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 于2006年11月13日
《古代汉语》教案——(第二十讲—第二十五讲)
作者:男孩 日期:2007-01-23
第二十讲 老子
【教学目的】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老子》的内容及其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难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1〕斯恶已:那么就显露出丑来了。斯:连词,那么,就。恶:丑。已:语气词,用法同“矣”。
〔2〕有无相生:有和无相互依存。生:依存。
〔3〕难易相成:难和易相互成就。
〔4〕长短相形:长和短相互显现。形:表现。
〔5〕相倾:相互倾斜,即相互依靠。
〔6〕音声相和:音和声相互和谐。音:单音。声:和声。
〔7〕处无为之事:用无为的方式做事。
〔8〕行不言之教:不用言语去教化别人。
〔9〕作:兴起。不辞:不拒绝,不去制止。
〔10〕生而不有:自己创造的事物并不据为己有。
〔11〕为而不恃:有所施为,但不依靠它,即不求达到什么目的。
〔12〕不去:不离开(功)。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小、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小;使……寡。
〔2〕什伯之器: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在此指效用高的工具。伯:通“佰”,数目单位。
〔3〕重死:看重死亡,指珍惜生命。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
〔4〕舆:车子。
〔5〕虽:即使。
〔6〕无所陈之:没有地方陈列它们,指用不上它们。
〔7〕复:再一次,重新。
〔8〕甘、美、安、乐:都是意动用法。
第二十一章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古代汉语语气词与词头、词尾。要了解一些主要语气词的用法和其表达的语气,了解一些词头、词尾的用法。培养理解文言语气词和词头、词尾的能力,提高其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也 矣
一、句尾语气词
1、也
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肯定与确认的判断语气。
亚父者,范增也。
故言有召辱也。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2、矣
句尾语气词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的是陈述语气。
余病矣。
吾将仕矣。
至则行矣。
先生休矣!
年几何矣?
3、乎、与(欤)、邪(耶)
“乎、与(欤)、邪(耶)”表达疑问语气。“乎”最普遍,疑问语气也最强烈。
冯公有亲乎?
事齐乎?事楚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鲁孔丘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是谁之过与?
奚以知其然邪?
4、哉
“哉”表达感叹语气,且较强烈,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大哉,尧之为君!
管仲之器小哉!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彼且恶乎待哉?
尚何谚哉?
5、句尾语气词连用
古汉语的句尾语气词经常连用,连用的语气词,仍各自保留着自己原来表达的语气,重点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1)陈述语气联用
可谓好学也已。
相为雌雄耳矣。
(2)陈述与疑问联用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非子也耶?
(3)陈述或疑问与感叹联用
莫我知也夫!
吾罪也乎哉?
尽心焉而矣。
二、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1、夫
“夫”字作句首语气词,是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引起下文的作用。也称为“发语词”。
夫战,勇气也。
夫星之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
“夫”字与且,故,若,今形成固定结构用于句首。表示进层,假设,结果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故夫智效一官,行比一乡。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2、惟(维、唯)
“惟(维、唯)”用于句首,也可以用于句中。其用法有下面三种:
(1)表示提示性语气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
(2)表示期望语气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
(3)表限制语气
方今唯秦雄天下。
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
3、也
“也”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舒缓语气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三、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不表示含义,只补充音节。
1、有
(1)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禹攻有扈。
(2)用于一般词语的前面。
予欲左右有民。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2、其
“其”字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3、言、于、薄
“言、于、薄”作词头时,都只用于动词的前面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4、然、如、尔、若
一般用于形容词后,有描摹状态的作用。
填然鼓之。
天下晏如也。
子路率尔而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第二十二讲 北冥有鱼
【教学目的】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北冥有鱼》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难点】
一、文字方面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溟,古今字,海。
2、“此小大之辩也。”
辩——辨,通假字,分别,分辨。
3、“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辩——辨,通假字,分别,分辨。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辩——变,通假字,变化。
5、“小知不及大知。”
知——智,古今字,才智。
6、“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知——智,古今字,才智。
7、“旬有五日而后反。”
有——又,通假字。
反—返,古今字,返回。
二、词汇方面
词义: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发,用力。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运:动,运行。
徙,迁移。
3、“《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4、“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摶:环旋着往上飞。
扶摇:联绵词,即飚,旋风。
5、“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气息,这里指风。
6、“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生物:有生命的物质。
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苍苍:迭音词,深蓝色。
极,尽头。
8、“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斯,则,就。
培,凭,乘着。
夭阏:双音联绵词,阻断,阻挡。
9、“ 我決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決:迅速的样子。
抢:触,碰。
控:投,掉下。
10、“ 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到……去。
莽苍:叠韵联绵词,郊野的颜色,这里代郊野。
果然:充实饱满的样子。这里指腹饱。
宿:头天晚上。
11、“之二虫又何知?”
之:指示代词,这。
虫:在古代汉语中可作为动物的通称,这里指蜩与学鸠。
12、“小年不及大年。”
年:寿命。
1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匹:相比。
14、“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广:指宽度。
修:长。
15、“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绝:横穿过。
且:时间副词,将。
16、“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一人之高为一仞,约合七、八尺。
17、“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效:授予。
比:合。
征:信。
18、“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犹然:形容词“犹”加词尾“然”,神态轻松的样子。 颠:跌倒。
19、“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举:范围副词,全。
劝:鼓励。
加,程度副词,更加。
沮,懊丧。
20、“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御:驾。
泠然:形容词“泠”加词尾“然”,轻妙的样子。
21、“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致:使……来到,招致。
数数然:形容词“数数”加词尾“然”,拼命追求的样子。
22、“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侍者也。”
侍:凭藉,依靠。
多义字的词义分析
其
可以用作代词,可以用作语气词。
1)“其”作代词,充当定语,相当于“他(她、它)的”,或表复数。
本篇课文的例句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其”,它的。
有时“其”出现在谓语前,但这时“其”并不是主语,而仍然充当定语,它的作用相当于“主语+之”,由此构成一个类似主谓结构中间加“之”取消独立性的情况。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其负大舟”相当于“水之负大舟”,充当“无力”的主语。
“奚以知其然也?”——“其然”相当于“它们的这样的情况”。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其自视”相当于“鹏之自视”。
2)“其”作语气词,表揣测语气,可用于选择问句中。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带有“大概”的意味。
之
可作动词、代词、连词
1)“之”作动词,表“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之”作代词,多用作宾语,也可作定语。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之”在否定句中充当宾语而前置。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之”在双宾语结构中充当间接宾语。
充当定语的例子有:
“之二虫又何知?”——“之二虫”即“这两个小生物”。
3)“之”作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谓结构转变成名词性词组。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连接主语“鹏”和谓语“徙于南冥”。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接主语“水”和谓语“积”。
三、语法方面
1、宾语前置句式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夭阏”的宾语而前置。
(2)“之二虫又何知?”
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知”的宾语而前置,“何知”即“知道什么”。
(3)“奚以知其然也?”
疑问代词“奚”充当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4)“彼且奚适也?”
疑问代词“奚”充当动词“适”的宾语而前置。“奚适”即到哪里去。
(5)“彼且恶乎待哉?”
疑问代词“恶”充当介词“乎”的宾语而前置。这句的意思是,那种人还依靠什么呢?
2、习惯句式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奚以……为”或作“何以……为”,是表反问的习惯句式,意为“哪里用得着……呢?”“为”是句末表疑问语气词。
(2)“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不亦……乎”是表反问的习惯句式,意为“不是很……吗”,“岂不……吗 ”。
第二十三讲 古书的注解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古书的注解。介绍古注的发展、体例和术语等。要熟悉旧注的体例,了解古代重要注家,掌握旧注术语用法,在此基础上培养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十三经注疏》 曰、为、谓之 谓 犹 之言、之为言 读曰(读为) 读若(读如)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1、旧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旧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
3、旧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2、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2)两汉注释的特点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毛诗故训传》《古文尚书注》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视的特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老子注》《庄子注》《春秋外传国语注》
《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
《周礼疏》、《仪礼疏》 《春秋公羊传疏》
《春秋谷梁传疏》 《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孟子疏》 《经典释文》《荀子注》 管子注》
《史记正义》 《史记索隐》 (《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 《汉书集注》 《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注释的复兴——清
复兴的原因
三、旧注的体例
“传”指阐明经义。
“笺”有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
“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
四、术语
1、曰、为、为之
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强调被释词的特点 ,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可译作“叫”、“叫做”等
“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
“胡取禾三百囷兮。”毛传:“圆者为囷。”
2、谓
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译为“指的是”。
“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
3、貌、之貌
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的性质或状态。译为“……的样子”。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众踥蹀而日进兮。”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4、犹
注释词和被注释词在某一语境中意义相通。译为“等于说”。
“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涯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郑玄注:“媒之言谋也。”
6、读曰、读为
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7、读若、读如
主要的作用是注音。也可用来说明通假现象。
“又重之以脩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8、衍文、脱文
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和漏掉的字。
第二十四讲 秋水
【教学目的】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秋水》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本篇课文在古代汉语语法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实词也有相当数量,值得注意。
【重点难点】
一、文字方面
1、“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辩——辨 ,通假字, 辨别。
2、“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鼃——蛙,异体字 。
二、词汇方面
1、“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河:黄河。
2、“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涘:水边。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叠韵联绵词。迷惘直视的样子。
4、“野语有之曰。”
野语:词组,俗语。
5、“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穷:尽,走到尽头。 殆:危险。
6、“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语:谈论。
笃:固定,拘限。
三、语法方面
1、 词类活用现象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按季节。
(2)“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方。
“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少,认为……少。
“轻”,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轻。
(4)“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多”,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多,“自多”即自以为是,有自我满足,自我夸耀的意思。“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同上例。
2、 宾语前置句式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莫己若”是否定句中代词“己” 充当动词“若”的宾语而前置。“我之谓也”句,动词“谓”的宾语“我”用代词“之”复指而前置。
(2)“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疑问代词“奚”充当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3、被动句式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并和表被动助动词“见”构成“见……于”的被动句式,被大方之家取笑。
(2)“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拘于虚”、“笃于时”、“束于教”,都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意为“被时地所限制”,“被时节所拘限”,“被所受的教育所束缚”。
第二十五讲 古书的标点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标点文言文的问题,介绍基本知识,学习标点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以及标点古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给古文标点断句的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标点古文的能力
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二、句读
1、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2、句读符号
、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
。 用于句未的停顿。
三、怎样标点古文
1、识字辨义
2、熟悉词法句法
3、掌握古代文化知识
4、利用虚词
5、考虑行文特点
四、标点的要求
1、正确断点句子
2、每句必须各自成立
3、符合清理和作者原意
4、注意引语的起迄
5、注意句子的层次结构
【教学目的】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老子》的内容及其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难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1〕斯恶已:那么就显露出丑来了。斯:连词,那么,就。恶:丑。已:语气词,用法同“矣”。
〔2〕有无相生:有和无相互依存。生:依存。
〔3〕难易相成:难和易相互成就。
〔4〕长短相形:长和短相互显现。形:表现。
〔5〕相倾:相互倾斜,即相互依靠。
〔6〕音声相和:音和声相互和谐。音:单音。声:和声。
〔7〕处无为之事:用无为的方式做事。
〔8〕行不言之教:不用言语去教化别人。
〔9〕作:兴起。不辞:不拒绝,不去制止。
〔10〕生而不有:自己创造的事物并不据为己有。
〔11〕为而不恃:有所施为,但不依靠它,即不求达到什么目的。
〔12〕不去:不离开(功)。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小、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小;使……寡。
〔2〕什伯之器: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在此指效用高的工具。伯:通“佰”,数目单位。
〔3〕重死:看重死亡,指珍惜生命。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
〔4〕舆:车子。
〔5〕虽:即使。
〔6〕无所陈之:没有地方陈列它们,指用不上它们。
〔7〕复:再一次,重新。
〔8〕甘、美、安、乐:都是意动用法。
第二十一章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古代汉语语气词与词头、词尾。要了解一些主要语气词的用法和其表达的语气,了解一些词头、词尾的用法。培养理解文言语气词和词头、词尾的能力,提高其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也 矣
一、句尾语气词
1、也
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肯定与确认的判断语气。
亚父者,范增也。
故言有召辱也。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2、矣
句尾语气词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的是陈述语气。
余病矣。
吾将仕矣。
至则行矣。
先生休矣!
年几何矣?
3、乎、与(欤)、邪(耶)
“乎、与(欤)、邪(耶)”表达疑问语气。“乎”最普遍,疑问语气也最强烈。
冯公有亲乎?
事齐乎?事楚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鲁孔丘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是谁之过与?
奚以知其然邪?
4、哉
“哉”表达感叹语气,且较强烈,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大哉,尧之为君!
管仲之器小哉!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彼且恶乎待哉?
尚何谚哉?
5、句尾语气词连用
古汉语的句尾语气词经常连用,连用的语气词,仍各自保留着自己原来表达的语气,重点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1)陈述语气联用
可谓好学也已。
相为雌雄耳矣。
(2)陈述与疑问联用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非子也耶?
(3)陈述或疑问与感叹联用
莫我知也夫!
吾罪也乎哉?
尽心焉而矣。
二、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1、夫
“夫”字作句首语气词,是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引起下文的作用。也称为“发语词”。
夫战,勇气也。
夫星之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
“夫”字与且,故,若,今形成固定结构用于句首。表示进层,假设,结果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故夫智效一官,行比一乡。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2、惟(维、唯)
“惟(维、唯)”用于句首,也可以用于句中。其用法有下面三种:
(1)表示提示性语气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
(2)表示期望语气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
(3)表限制语气
方今唯秦雄天下。
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
3、也
“也”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舒缓语气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三、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不表示含义,只补充音节。
1、有
(1)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禹攻有扈。
(2)用于一般词语的前面。
予欲左右有民。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2、其
“其”字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3、言、于、薄
“言、于、薄”作词头时,都只用于动词的前面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4、然、如、尔、若
一般用于形容词后,有描摹状态的作用。
填然鼓之。
天下晏如也。
子路率尔而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第二十二讲 北冥有鱼
【教学目的】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北冥有鱼》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难点】
一、文字方面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溟,古今字,海。
2、“此小大之辩也。”
辩——辨,通假字,分别,分辨。
3、“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辩——辨,通假字,分别,分辨。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辩——变,通假字,变化。
5、“小知不及大知。”
知——智,古今字,才智。
6、“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知——智,古今字,才智。
7、“旬有五日而后反。”
有——又,通假字。
反—返,古今字,返回。
二、词汇方面
词义: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发,用力。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运:动,运行。
徙,迁移。
3、“《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4、“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摶:环旋着往上飞。
扶摇:联绵词,即飚,旋风。
5、“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气息,这里指风。
6、“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生物:有生命的物质。
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苍苍:迭音词,深蓝色。
极,尽头。
8、“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斯,则,就。
培,凭,乘着。
夭阏:双音联绵词,阻断,阻挡。
9、“ 我決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決:迅速的样子。
抢:触,碰。
控:投,掉下。
10、“ 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到……去。
莽苍:叠韵联绵词,郊野的颜色,这里代郊野。
果然:充实饱满的样子。这里指腹饱。
宿:头天晚上。
11、“之二虫又何知?”
之:指示代词,这。
虫:在古代汉语中可作为动物的通称,这里指蜩与学鸠。
12、“小年不及大年。”
年:寿命。
1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匹:相比。
14、“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广:指宽度。
修:长。
15、“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绝:横穿过。
且:时间副词,将。
16、“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一人之高为一仞,约合七、八尺。
17、“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效:授予。
比:合。
征:信。
18、“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犹然:形容词“犹”加词尾“然”,神态轻松的样子。 颠:跌倒。
19、“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举:范围副词,全。
劝:鼓励。
加,程度副词,更加。
沮,懊丧。
20、“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御:驾。
泠然:形容词“泠”加词尾“然”,轻妙的样子。
21、“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致:使……来到,招致。
数数然:形容词“数数”加词尾“然”,拼命追求的样子。
22、“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侍者也。”
侍:凭藉,依靠。
多义字的词义分析
其
可以用作代词,可以用作语气词。
1)“其”作代词,充当定语,相当于“他(她、它)的”,或表复数。
本篇课文的例句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其”,它的。
有时“其”出现在谓语前,但这时“其”并不是主语,而仍然充当定语,它的作用相当于“主语+之”,由此构成一个类似主谓结构中间加“之”取消独立性的情况。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其负大舟”相当于“水之负大舟”,充当“无力”的主语。
“奚以知其然也?”——“其然”相当于“它们的这样的情况”。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其自视”相当于“鹏之自视”。
2)“其”作语气词,表揣测语气,可用于选择问句中。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带有“大概”的意味。
之
可作动词、代词、连词
1)“之”作动词,表“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之”作代词,多用作宾语,也可作定语。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之”在否定句中充当宾语而前置。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之”在双宾语结构中充当间接宾语。
充当定语的例子有:
“之二虫又何知?”——“之二虫”即“这两个小生物”。
3)“之”作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谓结构转变成名词性词组。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连接主语“鹏”和谓语“徙于南冥”。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接主语“水”和谓语“积”。
三、语法方面
1、宾语前置句式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夭阏”的宾语而前置。
(2)“之二虫又何知?”
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知”的宾语而前置,“何知”即“知道什么”。
(3)“奚以知其然也?”
疑问代词“奚”充当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4)“彼且奚适也?”
疑问代词“奚”充当动词“适”的宾语而前置。“奚适”即到哪里去。
(5)“彼且恶乎待哉?”
疑问代词“恶”充当介词“乎”的宾语而前置。这句的意思是,那种人还依靠什么呢?
2、习惯句式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奚以……为”或作“何以……为”,是表反问的习惯句式,意为“哪里用得着……呢?”“为”是句末表疑问语气词。
(2)“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不亦……乎”是表反问的习惯句式,意为“不是很……吗”,“岂不……吗 ”。
第二十三讲 古书的注解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古书的注解。介绍古注的发展、体例和术语等。要熟悉旧注的体例,了解古代重要注家,掌握旧注术语用法,在此基础上培养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十三经注疏》 曰、为、谓之 谓 犹 之言、之为言 读曰(读为) 读若(读如)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1、旧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旧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
3、旧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2、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2)两汉注释的特点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毛诗故训传》《古文尚书注》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视的特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老子注》《庄子注》《春秋外传国语注》
《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
《周礼疏》、《仪礼疏》 《春秋公羊传疏》
《春秋谷梁传疏》 《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孟子疏》 《经典释文》《荀子注》 管子注》
《史记正义》 《史记索隐》 (《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 《汉书集注》 《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注释的复兴——清
复兴的原因
三、旧注的体例
“传”指阐明经义。
“笺”有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
“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
四、术语
1、曰、为、为之
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强调被释词的特点 ,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可译作“叫”、“叫做”等
“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
“胡取禾三百囷兮。”毛传:“圆者为囷。”
2、谓
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译为“指的是”。
“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
3、貌、之貌
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的性质或状态。译为“……的样子”。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众踥蹀而日进兮。”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4、犹
注释词和被注释词在某一语境中意义相通。译为“等于说”。
“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涯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郑玄注:“媒之言谋也。”
6、读曰、读为
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7、读若、读如
主要的作用是注音。也可用来说明通假现象。
“又重之以脩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8、衍文、脱文
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和漏掉的字。
第二十四讲 秋水
【教学目的】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秋水》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本篇课文在古代汉语语法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实词也有相当数量,值得注意。
【重点难点】
一、文字方面
1、“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辩——辨 ,通假字, 辨别。
2、“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鼃——蛙,异体字 。
二、词汇方面
1、“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河:黄河。
2、“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涘:水边。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叠韵联绵词。迷惘直视的样子。
4、“野语有之曰。”
野语:词组,俗语。
5、“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穷:尽,走到尽头。 殆:危险。
6、“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语:谈论。
笃:固定,拘限。
三、语法方面
1、 词类活用现象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按季节。
(2)“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方。
“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少,认为……少。
“轻”,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轻。
(4)“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多”,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多,“自多”即自以为是,有自我满足,自我夸耀的意思。“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同上例。
2、 宾语前置句式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莫己若”是否定句中代词“己” 充当动词“若”的宾语而前置。“我之谓也”句,动词“谓”的宾语“我”用代词“之”复指而前置。
(2)“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疑问代词“奚”充当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3、被动句式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并和表被动助动词“见”构成“见……于”的被动句式,被大方之家取笑。
(2)“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拘于虚”、“笃于时”、“束于教”,都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意为“被时地所限制”,“被时节所拘限”,“被所受的教育所束缚”。
第二十五讲 古书的标点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标点文言文的问题,介绍基本知识,学习标点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以及标点古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给古文标点断句的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标点古文的能力
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二、句读
1、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2、句读符号
、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
。 用于句未的停顿。
三、怎样标点古文
1、识字辨义
2、熟悉词法句法
3、掌握古代文化知识
4、利用虚词
5、考虑行文特点
四、标点的要求
1、正确断点句子
2、每句必须各自成立
3、符合清理和作者原意
4、注意引语的起迄
5、注意句子的层次结构
评论: 5 | 引用: 4 | 查看次数: 446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