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光临本站上的朋友:
  
  欢迎您访问男孩博客,如你打开的页面不是你所要的找的,请使用侧边栏的搜索功能查找日志,希望能在这里找到您所需要的东西,使您在平淡之中充满喜悦。 
本站域名:Http://Blog.123ttt.Com/(点击加入收藏夹)

欢迎您再来,谢谢!!!
男孩 于2006年11月13日


儿童文学

严文井:永远走在童话路上  

2005-07-21 08:34更新 来源:人民日报  

“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这是严文井童话《小溪流的歌》中的句子。他的一生就像一条奔腾的小溪,不停地向前、向前。2005年7月20日凌晨4时3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这支歌却停顿了,无声地向远方飘去。


严文井的夫人康志强说:“他是继周立波、何其芳、陈荒煤等之后走的最后一位曾在延安鲁艺文学系任教的人了。”从在延安时期出版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开始,他先后为孩子们写出了《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蚯蚓和蜜蜂的故事》、《“下次开船”港》、《小溪流的歌》等许多脍炙人口的童话作品。这些作品先后被译成英文、日文、法文、捷克文、朝鲜文,使他的童话世界在温暖中国儿童的同时,也滋润了很多异域小朋友的心田。


柔和的心写就诗意童话


在那个由小面人、小老鼠、小松鼠、蜜蜂和浮云、风、小溪流、向日葵、石头,还有小孩子南南、丁丁、唐小西等组成的童话、寓言世界中,严文井向我们讲述了要勤快不要懒惰,要勇敢不要胆怯,要正视困难不要逃避躲藏,要乐于助人不要见死不救,要积极向上不要贪图安逸,要踏实工作不要自我膨胀等很多质朴的人生道理。这些道理是以柔和的语调,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中显现出来的。在他的眼中,不仅小动物会说话,布娃娃会讲故事,就连一朵淡紫色的花也会唱歌:“可是无名的小花到底有自己的歌,自己的音乐。/听了这样的歌,就是大理石,也会变得柔和。”

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说:严文井的童话很有特色,他主张写“诗意童话”,他的童话用的是诗意语言。虽然他写的诗没有散文和童话多,但他本质上是一个诗人,而且很睿智。早年他写的长篇童话《“下次开船”港》就非常富有哲理和幽默,晚年写的散文名篇《我仍在路上》,虽然不到200字,却充满了智慧:“但我的心是柔和的,不久前我还看见了归来的燕子。/真正的人正在多起来。他们具有仁慈而宽恕的心,他们有眼泪,但不为自己哭。/我仍在路上,不会感到孤单。我也不会失落,因为再
也没有地方可以容我失落。”


金波特别谈到,严文井是在成人文学的基础上转攻童话的,在去延安之前,他的散文就写得很美,像散文诗,所以他的童话儿童爱看,成人也爱看,称得上是老少咸宜。他的作品语言优美、纯净,现在写这种童话的作家不多了。金波说自己走上儿童文学创作之路,用诗的语言写童话,就是受严文井先生的影响。


小溪流的歌汇入江河


严文井长期在作协和出版社担任领导职务,扶持、奖掖了一大批文学新人走上儿童文学创作之路。像如今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孙幼军、徐鲁等,都受过严先生的指导和提携。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得悉严文井逝世的消息后,即前往他的家中吊唁。他感慨道:“严文井同志是从延安时代走过来的在文学上有着突出贡献的文学前辈,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他的去世是我国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动情地说:“文井同志早年写过散文、小说,同时,他在儿童文学方面的贡献也使他成为我国儿童文学泰斗级的作家。文井同志到晚年仍热衷儿童文学。我还记得他办《儿童文学》杂志时,曾热情动员每一位作家给孩子们写一篇文章,这在当时是很有影响的一件事。”作为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陈建功还回忆了与严文井交往的往事:“文井同志曾经热情鼓励和支持青年作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创新和探索,每当看到年轻作家写出有新意的作品,他就写文章加以评点和赞扬。”


生活中的严文井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他至今还住在一套只有70多平方米的普通居室里。在他那窄小的卧室兼书房的一角,是他生前用了几十年的老式木板床和简易的书桌。他的夫人告诉我们,严先生后来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简朴的环境中完成的。在晚年给翻译家赵瑞蕻的一封信中,他写下了这样的话:“人生是一个流程。来者正在流来,去者正在逝去,来去不可抗拒,不可逆转,但如何来,如何去却都可以商讨,或者至少都可以评议、思考……无边木叶并不因每年的‘萧萧下’变成不实在,那其实也是一种无尽的东西,正在滚滚而来……”


现在,严文井就像那支小溪流的歌,渐行渐远,但这条小溪已流入河、溶入江、汇入海,它的旋律将永远回荡在读者的心中……


人物小传


严文井(上图),1915年生于湖北武昌,原名严文锦。解放后历任中宣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等职务,是我国著名的童话作家、编辑出版家。
作家简介:
    冰心  (1900~)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生于南京,祖籍湖南湘乡。父亲张通模是清末举人,无意仕途,安于教员、职员生涯。张天翼在杭州宗文中学读书时,即写过《新诗》、《怪癖》等滑稽、侦探小说,投载于《礼拜六》等刊物,初步训练了讲故事才能和喜剧敏感。

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年底在《晨报副刊》发表散文《黑的颤动》,始用笔名张天翼。1927年因不满于学校课程,退学回杭。1929年在鲁迅、郁达夫主编的《奔流》第一卷第十号上发表短篇《三天半的梦》,可以看作是他走进新文坛的贽见之礼。尽管叔伯兄姊在国民党政府的政、军、教界位居要津,但他窥透官场腐败,只在宁、沪等地以当记者、编辑、小职员、教员为生,亲近下层,以文为乐。他敏锐、勤奋而多产,在1929年至1938年的十年间,创作了短篇小说近百篇,编为十二集:《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蜜蜂》《反攻》《移行》《团圆》《万仞约》、《追》《春风》、《畸人集》《同乡们》《速写三篇》;中篇小说《清明时节》;长篇小说《鬼土日记》《齿轮》《一年》《洋泾浜奇侠》和《在城市里》。

他是继叶绍钧以后的童话大家,创作了《大林和小林》等不朽的童话杰作。1942年以后,因患严重肺结核,在可期产生更多杰作之岁月辍笔多年。解放后曾任作协书记处书记,主编《人民文学》,又有影响巨大的《罗文应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等儿童文学作品问世。张天翼是中国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聪明敏慧的产儿,他在这十年间尽情地把幽默轻松之笔伸向沉闷郁抑的中国社会中下层之各个层面和角落,在别具一格的喜剧世界中展示了千姿百态的旧中国悲剧性社会相。他饮誉文坛不久,鲁迅就一再把他归入新文学运动以来“最好的作家’和“最优秀的左翼作家队”之列。

张天翼是少年儿童非常热爱的一位作家,他为我国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张天翼出生于1906年9月,早年他的家庭靠父亲当教员、职员的薪俸维持生活。他的父亲是个较开明的知识分子,而且酷爱阅读文学作品,这对他的影响很大。青年时期的张天翼当过小职员、记者和教员,经常受到失业的威胁,这时他广泛地接触了下层人民的社会生活,为他以后的创作带来鲜明的特色。张天翼是左翼作家之一。他的创作一开始就面向社会,敢于正视现实,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逐步深入地反映社会和人生,用嘲讽的态度揭露反动阶级人物的丑恶嘴脸和小市民及知识分子群中庸俗可笑的生活,作品行文措词生动、犀利,深受读者的欢迎,著名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20年代末,张天翼在从事文学活动后不久,就开始了儿童文学的创作,他的《秃秃大王》、《大林和小林》、《奇怪的地方》、《宝葫芦的秘密》等作品,以其隽永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产生了深刻影响。那时有人就曾断言说,张天翼“于儿童精神食粮的贡献是甚于他的整个著作的价值”。人们说,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是从鲁迅“救救孩子”的一声呐喊正式开始的,那么,从那时到现在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一直坚持为孩子们写书的作家,真是寥若晨星,而张天翼就是其中的一位。解放后,张天翼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儿童文学的创作中,用他的作品给新中国的儿童以多方面的教益。他熟悉儿童,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善于捕捉生动、稚气的口语。他所塑造的儿童形象都是活生生的。他们说的话,他们做的事,都与他们的年龄、性格和身份相称。象罗文应、小红、赵家林、蓉生这些平凡而可爱的形象,都是小读者们在自己的生活里常常遇到的,甚至有的就是他们自己的写照,使他们感到这些人物完全是真实可信的。孩子们从张天翼的书中找到了自己的伙伴和朋友,也吸取了知识和力量。

  1975年以后,张天翼因病不能工作,但还是关心着儿童文学,他曾多次呼吁作家们多给孩子写书,并希望有关部门都能经常关心、注意儿童文学,他认为,一部书就是一位“特别教师”,对儿童的影响很大,而且也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大事。

  1985年4月28日,张天翼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张秋生:

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从少年时代开始,喜欢阅读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发表儿童文学作品,所写诗篇及歌词《喂得猪儿肥油油》《火车向着韶山跑》《我和星星打电话》等曾在少年儿童中厂为流传。

80年代开始创作童话作品,所写“小巴掌童话”将诗、散文、童话揉为一体,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
像诗一样美—— 读《张秋生童话精选》

文/ 刘保法

青岛出版社近来出版了“张秋生童话精选”一套书共四册,其中《躲在窗子里的狼》和《驮着野鸭的天鹅》是作者历年创作的“小巴掌童话”的集萃。书的出版,引起了海内外儿童文学界的重视。

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在装帧和内容编排上独具一格,更主要的是书中一篇篇如同珍珠般闪光的小巴掌童话,给当今课业负担过重的孩子们,带来了轻松欢快的阅读愉悦和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张秋生十多年耕耘所获的数以百计的“小巴掌童话”和很多册“小巴掌童话集”,早已风靡全国乃至海外。他以小小的巴掌把握博大的世界,拨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广大小读者如痴如醉地阅读着这些温馨的、幽默的、充满情感的小巴掌童话。

我读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常常会为自己能很清晰地读到一些很经典的童话创作艺术背景的东西而兴奋不已。

张秋生其实是以儿童诗成名的。所以当他“极不安分”地冲入“小巴掌童话”这一新的创作领域的时候,他的童话总是带着浓浓的诗意。

“小巴掌童话”的特征就是短小。橄榄虽小,回味无穷。张秋生着力追求的就是这种橄榄式的让人回味无穷的浓浓诗意。短而有味,才是经典精品。他的这种“小巴掌童话”,尝试着把诗歌、散文和童话这三者糅和在一起,努力写一种既要有诗的意境、韵味,又要有散文的飘逸、随意,还要有童话的想象、夸张,甚至是荒诞的作品。能够把这三者巧妙地糅和一起的作家,必然是个高明的多面手。也就是说,他必须懂诗歌,懂童话,也懂散文。张秋生以儿童诗为艺术基础,又写童话,又研究散文,有意识地潜心进行了四十多年的创作底气的铺垫,一旦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他就喷薄而出、势不可挡,文学作品的经典性也就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小巴掌童话”把三者糅合一起的实质,是追求童话的诗意美;童话的诗意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和美感的追求。

张秋生笔下的小松鼠,“每种下一棵树,他眼前的森林就向前移了一步。”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诗的感觉呀!下过雨后,用手摇一摇小树,会落下一阵使人凉爽的小雨点。这个容易让人忽略的细节,却被这位善于写诗的童话作家抓住了,写成了一篇其妙无比的童话《躲在树上的雨》。

张秋生收录在《躲在窗子里的狼》集子里的童话《铺满金色巴掌的小路》几乎是把它当作散文诗来写的。“一夜秋雨,树叶掉落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这样一个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很平常很普通的景象,一般人是不大会去留意它,更不会去特意赞美它的。

但作家却在这种枯燥的城市生活里也找到了非常美的东西。在张秋生的眼里,雨天落在水泥地上的“每一张法国梧桐树的叶子,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一步一步的小心地走着,我一张一张仔细地数着。

我穿着一双棕红色小雨鞋。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的小鸟,在秋天变得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欢跳着,歌唱着……”这样清新优美倾注感情的描绘,使童话充满了一种令人回味无尽的诗情画意,给孩子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小读者读完全文,肯定会这样想:哦,原来水泥道上也有这么美的东西,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他或许还会吵着妈妈也买双棕红色的小雨鞋,穿上它到金黄的叶丛间去走走呢!

在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里,这样真情浓浓诗意浓浓的作品比比皆是。有许多作品甚至干脆就标上了“抒情小巴掌”等副题,说明作者是多么有意识地追求着童话的诗意。

张秋生的大部分作品都和大森林有关,他的许多作品甚至直接描绘大森林的美丽。他的心灵故乡,似乎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森林情结。

这种森林情结融汇观照到他的童话作品中,于是就使人们感觉到了一种童话的森林景象。这种森林景象不单单是一个写作诀窍、写作策略的问题,其实更是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所必须具备的文学感觉。

这种森林景象更是张秋生的心灵景象和道德品格的景象。读他的童话,读不到凶狠的角色或凶恶的情节,却时时都会感受到善意。比如,在《像音乐和像锤子的敲门声》中,爸爸对贪玩的小土拨鼠说:“你妈妈说,当你放学后准时回家时,听到你的敲门声像听到十分动听的音乐。”“当你月亮升起时回家,你的敲门声就像锤子敲在我们心上……”从此,小土拨鼠再也没有晚回家。在《一串快乐的音符》中,那串到处飞跑的小音符,发现一位孤独的老奶奶竟是那么需要小音符们的抚慰,他们再也跑不动了,他们也不想跑了。小音符们手拉手地钻进了老奶奶的心里……这样的童活,既有善意,又有诗意。这种善意,张秋生总是处理得那样的自然,使得他的童话总是处处洋溢着温馨。张秋生也写狮子野狼,也写巫婆妖怪,但在他的笔下,这些狮子野狼巫婆妖怪,也都纷纷成了温和善良的人物。

他只要稍有空闲,便如同他自己所说,会一头钻进他的“森林”,幻想着和他的“狐朋狗友、狮朋虎友,还有刺猬朋河马友、长颈鹿朋短尾猴友聊天,并且凑在一起,由他们演出一幕幕趣味无穷的童话剧”。

“森林”之静的美学,是一种永恒的艺术景象,因此,对于一个审美主义者来说,张秋生理所当然地会过分偏爱这片“森林”。

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还常常带点哲理。但这种哲理完全不是生硬的,不是枯涩的,不是强加在作品头上的,而是自然的内在流露,是本来就蕴含在作品内容中的,作家只是稍加点拨,甚至不用点拨,就能让孩子自己品味到的。这是一种孩子能理解的哲理。

由于受儒教“不苟言笑”传统的压抑和特定社会现实的制约,中国幽默儿童文学的先天性不足是显而易见的。而未来社会发展对健全人格的要求,又将幽默放到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张秋生似乎早已意识到这点,所以平时不爱说话的他,其实在生活中是挺幽默的,他要么不说话,静静地当听众,一旦开口便会震惊四座,以幽默的语言引得你忍不住哈哈大笑。他爱喝茶,因此每看到茶树就哈腰鞠躬说:对不起,我吃了你们许多叶子……他的“小巴掌童话”的基调,除了“温馨”就是“幽默”。他希望自己给孩子们的作品多一点幽默感,多一点趣味,让孩子们在愉快的笑声中,受到感染。

收在这两本集子里的童话,都是那么短小精致,又不失幽默有趣。

比如:《小花瓣》、《弹琴》、《几张飘落的红叶》、《刺猬和老虎》、《香蝴蝶》等。许多作品才一二百个字,甚至几十个字,却使短小的“巴掌”透露出了幽默诙谐的艺术趣味未尽的浓浓诗意,这就足见作家在儿童语言的修炼和对儿童心理把握上的深厚功夫,这就难怪“小巴掌童话”为什么会如此受到国内外儿童文学界和广大小读者的喜欢。

像诗一样美的经典的童话,一定会受到小读者的拥戴!
  

孙幼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当代著名童话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外交学院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孙幼军,原籍哈尔滨市。当代著名童话作家。

孙幼军与《怪老头儿》


--------------------------------------------------------------------------------

2004-6-22 10:06:37     阅读105次
  
    班马认为热闹派童话的美学特征是“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它率先冲毁了曾在中国儿童文学之中衍生的道学气,带来了久违的游戏精神。”“‘释放’,正是热闹派童话最好的美学内容。我国儿童文学很少有关于补偿的观念,即让孩子们通过文学将压抑的、受到局限的欲望痛快地得以释放,达到一种精神补偿。”(班马:《童话一瞥》载《儿童文学选刊》1986年第五期)崇尚游戏精神并不是说儿童文学作家在写作上采取一种游戏的、不认真、不负责任的态度,而是指在不受道学气的束缚下,让心灵参加游戏,升起本能的、狂野的、玩耍的情绪,创作出真正的富于童心和儿童请趣的作品。

    转型期童话创作的一个高峰,是孙幼军的长篇系列童话《怪老头儿》。60年代,刚从北大毕业,初出茅庐的孙幼军以他的处女作《小布头奇遇记》一举成名,达到了那个时代童话创作的极致。进入80年代以后,他文思畅达,一篇篇新作接连出版,引起读者的关注。他的《小贝流浪记》、《小狗的小房子》、《蓝色的舌头》、《老皮克和小皮克》《铁头飞侠传》等等,在新一代的少年儿童读者中产生了极大反响。而《怪老头儿》是他在转型期童话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它既保留了作者创作初期的某些艺术特色,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

    《怪老头儿》里的主人公“怪老头儿”既不是救世主,也不是超人,更谈不上是少年儿童学习的楷模。然而,他是孩子们的朋友,是一个让人着迷的人物。他有着种种的缺点,比如说虚荣心强,喜欢恶作剧。争强好胜、爱贪小便宜、不讲卫生……几乎孩子们身上常有的缺点他都有。然而他又有一点点的魔法,是个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助人为乐、爱讲俏皮话和笑话、在性格上与孩子们一拍即合的老头儿。他总能在孩子们需要他的时候满足孩子们的渴望,填补现代儿童心中最贫乏最寂寞的那个角落:当小主人公赵新新受小流氓威胁时,他用手指在赵新新手心里点了一下,赵新新就有了魔法,只要用手一碰小流氓的鼻子,那鼻子就会像熟透的杏儿似的掉下来;他还能把自己的一只耳朵放在家里,监听小偷是不是去撬锁,把另一只耳朵给赵新新,让他放在书桌里听老师讲课,而赵新新去钓鱼,钓鱼学习两不误;他还送赵新新一个和赵新新一模一样的替身,替身在屋里替赵新新做作业,而赵新新却出去玩儿……怪老头儿的许多做法,是不符合某种教育准则的、但它却满足了儿童的心理愿望,激发了儿童的幻想,使他们获得了情感上的启迪和审美上的愉悦。

    这部童话和孙幼军的其它童话一样,情节荒诞离奇,幻想怪异狂野,语言通俗浅易,多用俚语,行文不事雕琢,京味十足。金波认为“《怪老头儿》堪称一部‘京味童话’。”(金波:《拥抱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怪老头儿》序言》,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

    孙幼军童话中的叙述语言、人物形象、作品情节、童话构思都带有很强的游戏性,充满了狂野的游戏精神。同时,他也不愧为一代童话大家。他的其它许多童话,在体现浓烈的现代意识和游戏品格的时候,也折射出令人伤感与回味的诗性之光,如《冰小鸭的春天》、《小雪人的信》等作品。

    孙幼军作为老作家的那种开放、创新的艺术影响力向青年作家们昭示出了一种少见的游戏精神,其启示性和示范性的意义十分重大。正因为其童话思维的自由,他被推为“热闹派”童话作家群的艺术先驱。他的童话,是转型期童活王国令人难忘的风景。
严文井:永远走在童话路上  

2005-07-21 08:34更新 来源:人民日报  

“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这是严文井童话《小溪流的歌》中的句子。他的一生就像一条奔腾的小溪,不停地向前、向前。2005年7月20日凌晨4时3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这支歌却停顿了,无声地向远方飘去。


严文井的夫人康志强说:“他是继周立波、何其芳、陈荒煤等之后走的最后一位曾在延安鲁艺文学系任教的人了。”从在延安时期出版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开始,他先后为孩子们写出了《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蚯蚓和蜜蜂的故事》、《“下次开船”港》、《小溪流的歌》等许多脍炙人口的童话作品。这些作品先后被译成英文、日文、法文、捷克文、朝鲜文,使他的童话世界在温暖中国儿童的同时,也滋润了很多异域小朋友的心田。


柔和的心写就诗意童话


在那个由小面人、小老鼠、小松鼠、蜜蜂和浮云、风、小溪流、向日葵、石头,还有小孩子南南、丁丁、唐小西等组成的童话、寓言世界中,严文井向我们讲述了要勤快不要懒惰,要勇敢不要胆怯,要正视困难不要逃避躲藏,要乐于助人不要见死不救,要积极向上不要贪图安逸,要踏实工作不要自我膨胀等很多质朴的人生道理。这些道理是以柔和的语调,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中显现出来的。在他的眼中,不仅小动物会说话,布娃娃会讲故事,就连一朵淡紫色的花也会唱歌:“可是无名的小花到底有自己的歌,自己的音乐。/听了这样的歌,就是大理石,也会变得柔和。”

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说:严文井的童话很有特色,他主张写“诗意童话”,他的童话用的是诗意语言。虽然他写的诗没有散文和童话多,但他本质上是一个诗人,而且很睿智。早年他写的长篇童话《“下次开船”港》就非常富有哲理和幽默,晚年写的散文名篇《我仍在路上》,虽然不到200字,却充满了智慧:“但我的心是柔和的,不久前我还看见了归来的燕子。/真正的人正在多起来。他们具有仁慈而宽恕的心,他们有眼泪,但不为自己哭。/我仍在路上,不会感到孤单。我也不会失落,因为再
也没有地方可以容我失落。”


金波特别谈到,严文井是在成人文学的基础上转攻童话的,在去延安之前,他的散文就写得很美,像散文诗,所以他的童话儿童爱看,成人也爱看,称得上是老少咸宜。他的作品语言优美、纯净,现在写这种童话的作家不多了。金波说自己走上儿童文学创作之路,用诗的语言写童话,就是受严文井先生的影响。


小溪流的歌汇入江河


严文井长期在作协和出版社担任领导职务,扶持、奖掖了一大批文学新人走上儿童文学创作之路。像如今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孙幼军、徐鲁等,都受过严先生的指导和提携。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得悉严文井逝世的消息后,即前往他的家中吊唁。他感慨道:“严文井同志是从延安时代走过来的在文学上有着突出贡献的文学前辈,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他的去世是我国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动情地说:“文井同志早年写过散文、小说,同时,他在儿童文学方面的贡献也使他成为我国儿童文学泰斗级的作家。文井同志到晚年仍热衷儿童文学。我还记得他办《儿童文学》杂志时,曾热情动员每一位作家给孩子们写一篇文章,这在当时是很有影响的一件事。”作为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陈建功还回忆了与严文井交往的往事:“文井同志曾经热情鼓励和支持青年作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创新和探索,每当看到年轻作家写出有新意的作品,他就写文章加以评点和赞扬。”


生活中的严文井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他至今还住在一套只有70多平方米的普通居室里。在他那窄小的卧室兼书房的一角,是他生前用了几十年的老式木板床和简易的书桌。他的夫人告诉我们,严先生后来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简朴的环境中完成的。在晚年给翻译家赵瑞蕻的一封信中,他写下了这样的话:“人生是一个流程。来者正在流来,去者正在逝去,来去不可抗拒,不可逆转,但如何来,如何去却都可以商讨,或者至少都可以评议、思考……无边木叶并不因每年的‘萧萧下’变成不实在,那其实也是一种无尽的东西,正在滚滚而来……”


现在,严文井就像那支小溪流的歌,渐行渐远,但这条小溪已流入河、溶入江、汇入海,它的旋律将永远回荡在读者的心中……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6 | 引用: 5 | 查看次数: 4658
发表评论
昵 称:
密 码: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
内 容:
验证码: 验证码
选 项:
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注册帐号.
字数限制 1000 字 | UBB代码 开启 | [img]标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