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 于2006年11月13日
《古代汉语》教案——(第二十六讲—第三十二讲)
作者:男孩 日期:2007-01-23
第二十六讲 古文今译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翻译文言文的问题,要学会翻译文言的基本方法,以及翻译古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古文今译的能力
一、古文今译的原则
1、直译: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直译重视译文中词语与原文中词语间的对应关系,要求译文和原文尽量做到词词相关联,句句相对应。直译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古今词语基本对应,可以帮助读者对应理解原文的语言结构,能有效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但往往显得语句拘谨,有时会表达不清
2、意译: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去翻译。重点是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为了更好地、更清楚地将原文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意译可增删、调换词语,可以重新安排句子的结构。意译不拘泥原文字句,对原作的思想情感可细致挖掘,便于读者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但不利于读者理解原文的字句,有时会丧失原文的语言风格
二、古文今译的方法
1、对:逐个对译文言语句中的字词
2、换:转换文言语句中的字词成与之不同的现代汉语中的词语。
3、调:调整原文语序
4、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译。
5、增:增加词语来翻译
6、删:删去无法翻译的词语
三、翻译的要求
1、译文表达再现原文的内容要真实、准确。这是对文言文今译最基本的要求。
2、翻译过来的字句要通顺、自然。
3、雅译文的语言鲜明生动、维妙维肖。
第二十七讲 劝学
【教学目的】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劝学》的内容及其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并熟读文选,培养自己的古代汉语语感。本篇课文较长,实词量多,在语法方面尤其是句型上有其特点,值得注意。
【重点难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1〕君子:这里指有道德的人。已:停止,废止。
〔2〕第一个青为名词,指染料靛青,第二个青为形容词,表示颜色。蓝,草名,即蓼蓝,从其叶中可提炼出靛青。
〔3〕中:合于,符合。绳:指木匠制器求直的墨线。车柔:通“火柔”。用火烤木料,使它变得弯曲。规:指圆规,木匠用它来取圆。
〔4〕槁:枯干。暴:晒,晒干,后来写作“曝”。挺:直。
〔5〕金:用金属制成的刀斧一类的东西。石厉:磨刀石。
〔6〕参:检验。省:考察,反省。知:智慧,后来写作“智”。
〔7〕谿:同“溪”。山涧,谷。
〔8〕干、越:干本是一小国,被吴灭,越指越国。夷、貉:古代称东部少数民族为夷,称东北部少数民族为貉。貉:同“貊”。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1〕靖:安静,安于。共:供职,后来写作“供”。
〔2〕之:第一个之为连词,连接主语与谓语。第二个之是代词,指“靖尔共位,好是正直”。介:帮助。景:大。
〔3〕化道:等于化于道。化指变化,道指圣贤之道。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须臾:片刻。
〔2〕跂:踮脚。
〔3〕疾:声音宏亮、有力。彰:清楚。
〔4〕假:凭借。利足:行走加快。致:达到。
〔5〕檝:同“楫”,船浆。水:名词“水”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活用为动词,指游泳。绝:横渡。
〔6〕生:通“性”。天性,禀性。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1〕蒙鸠:鸟名,又叫鹪鹩,也叫巧妇鸟,是一种赤褐色小鸟。
〔2〕以:介词,表凭借。发:草。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李颐曰:“发犹毛也。”陆案:“毛,草也。地理书云:山以草为发。”此句意为蒙鸠用羽毛做巢,而用草把羽毛编结起来(鸟不可能找到头发来编结巢)。
〔3〕完:完备,完善。
〔4〕射干:草药名。
〔5〕仞:单位名,古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6〕涅:黑泥。这两句原无,依王念孙说而补。
〔7〕兰槐:香草名,又称“白芷”。是:指示代词,复指根。其:连词,表示假设,如果。渐:浸泡。滫:淘米水,指脏水。
〔8〕服:佩带。古人佩香草作为装饰。
〔9〕就:结交。所以: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表示方法或手段,可译为“用来……的”。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7〕;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1〕起:兴起,发生。始:开始。所始:所字结构,指开始的原因。
〔2〕象:像,相应,相似。
〔3〕蠹:蛀虫。
〔4〕作:起,发生。
〔5〕柱:通“祝”,折断。束:约束。
〔6〕构:造成,结集。
〔7〕施:放置。薪:柴火。燥:指干燥的柴。
〔8〕畴:同类,类别。后来又写作“俦”。
〔9〕质:箭靶。的:靶心。张:张挂。
〔10〕醯:醋。蜹同“蚋”。
〔11〕立:立身行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是故君子结于一也。
〔1〕蛟龙:传说中能兴云雨、发洪水的龙。
〔2〕神明:指智慧。圣心:圣人的精神境界或思想。
〔3〕蹞:同“跬”,半步。古代的半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古代的一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
〔4〕骐:有黑色斑纹的好马。骥:千里马。
〔5〕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的行程。舍:舍弃,放弃。
〔6〕锲:用刀刻。
〔7〕镂:雕刻。
〔8〕螾:同“蚓”,即蚯蚓。埃土:尘土。黄泉:地下的泉水。
〔9〕跪:足。螯:螃蟹身前像钳形的爪子。蟺:通“鳝”,鳝鱼。
〔10〕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下文“惛惛”略与此同。昭昭:明显的样子,与下文“赫赫”大致同。
〔11〕衢道:四通的路,在这里指歧路。
〔12〕明:看清。聪:听清。
〔13〕螣蛇:传说中能飞的龙。梧鼠:即鼫鼠。《说文》:“鼫,五技鼠也,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此之谓五技。”
〔14〕尸鸠:布谷鸟。
〔15〕仪:仪表,态度,行动。如结:比喻专心而坚定。
第二十八讲 修辞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古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如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倒置、委婉、省略等。掌握这些修辞手法,从文言文中辨识出这些修辞现象,提供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改引 博喻 并提 互文 倒置
一、引用
借典籍中的熟语及传说、史实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式。可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分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三、代称
用与事物有关系的词语来称该事物的修辞方式。能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可以用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事物,用泛称代特称、用特称代泛称、用工具代本体、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乘坚驱良逐狡兔。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四、并提
把两件相关的事合在句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可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辨识并提可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或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
五、互文
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可以使行文简约,形成对仗。
分单句互文、双句互文和变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
六、倒文
颠倒句中的词语顺序的修辞方式。可以使句子新颖别致、平仄合辙。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
七、委婉
故意不直言其事把话说得含蓄、婉转,叫做“委婉”。多数是为了避俗、避讳也有的是纯粹的交际辞令。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陛下富于春秋。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
八、省略
省去某些句子成分的修辞方式叫做“省略”。分承上蒙下两种,可以省略各种成分。
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子路行,以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第二十九讲 五蠹
【教学目的】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五蠹》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难点】
一、文字方面
1、古今字
⑴“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说——悦 感到喜悦。
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采——棌 栎木。
⑶“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庸——傭 雇工
⑷“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士——仕 做官
2、异体字
⑴“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蜯——蚌
⑵“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
饟——饷 供给食物
3、通假字
⑴“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脩——修 学习
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翦——剪 修剪
⑶“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窦——渎 水沟
⑷“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橐——託 投靠,依附
⑸“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上——尚 崇尚
二、词汇方面
1、“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胜:承受得起,经得起。
2、“有圣人作,搆木为巢以避群害。”
作:起来,兴起。搆:架起,搭起。
3、“民食果蓏蜯蛤。”
果蓏:木本植物结的果叫果,草本植物结的果叫蓏。
4、“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臭:气味。恶臭:难闻的气味。
5、“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化:改变,消除。
6、“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决:疏通水道。
7、“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期:期望,要求。法;效法。常可:指永久不变的办法。可:相宜,适用。
8、“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论:考虑,研究。事;情事,情况。备:措施。
9、“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株:树桩。走:跑。
10、“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释:放下。冀:希望。
11、“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事力:使用劳力。养:给养,生活资料。
12、“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
厚:重。行:施行。
13、“而民自治。”
治:治理得好,政治上安定,与“乱”相对。
14、“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大父:祖父。
15、“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茅茨:盖房子的茅草、芦苇。采椽:栎木做的椽子。斲:砍削,这里指加工整理。
16、“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监门:看门的人。服:穿的。养:给养,这里指吃的东西。亏:减损,少。
17、“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身:亲自。先:动词,带头,做出表率。
18、“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去:离开。脱离。臣虏:同义词连用,都指奴隶。
19、“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饑岁:荒年。
20、“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易:轻视。
21、“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鄙:贪鄙。
22、“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诛:惩罚。戾:暴虐。称俗:适应习俗。
23、“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厚:多,充分。行武:使用武力。
24、“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修教:整治德教。干:盾。戚:斧。
25、“子言非不辩也。”
辩:言辞动听。
26、“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
去:距离,离开。门:指鲁国都门。
27、“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持:保有,保卫。
28、“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
息:止,废弃。循:依照,凭借。敌:抵御。万乘:拥有万辆兵车,用来代替武装力量强大的国家。
29、“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得:能够。行:施行。
30、“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句中的“政治”为两个词的临时连用,“政”是名词,指先王的政治措施,“治”为动词,治理。
31、“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丈夫”,复合词,成年男子的通称。
32、“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
“地方”,为两个词连用,“地”,土地,名词,做主语;“方”是“……见方”的意思。
33、“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所以”,介词“以”和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在这里表示行为的方法、依据。
三、语法方面
1、 词类活用现象
(1)“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王”,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做王,统治。
(2)“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大水”为名词性词语活用为一般动词,发大水。
(3)“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美”,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美。
(4)“禽兽之皮足衣也。”
“衣”,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穿。
(5)“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6)“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多”,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多,即称赞的意思。
(7)“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重”,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重,看重。
(8)“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遗以水。”
“山”、“谷”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
(9)“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泽”,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
(10)“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食”,动词的使动用法,给……吃。
(11)“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前“重”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
(12)“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作王。
2、宾语前置句式
(1)“是以仁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是以”,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2)“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是以”,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第三十讲 古今语音的异同
【教学目的】
本章讲古音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今语音差异,建立发展的语音观。掌握有关古音知识的基本概念,为学习古音知识打基础。
【重点难点】
三十六字母 四声
一、古音的历史分期
上古音 《诗经》
中古音 《广韵》
近古音 《中原音韵》
现代音 普通话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
1譬况:用解释说明的方法描写语音
内而深,外而浅。
2直音:用同音字标音。
某音某。
3读若:用音近字标音
某读若某。
4反切:合两字成一字读音
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
三、基本概念
1、声母
又称字母、声纽、有五音、七音之分。
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
2、 韵母
古称韵或韵部分阴、阳、入三类。没有韵尾和以元音结尾的韵为阴声韵。 以鼻辅音结尾的韵为阳声韵。以塞音结尾的韵为入声韵。根据韵头分为四呼
开口呼:不是i u ü或不以i u ü为韵头的韵母
齐齿呼:i和以i为韵头的韵母
合口呼:u和以u为韵头的韵母
撮口呼:ü和以ü为韵头的韵母
3、 声调
分平 、上、 去、 入四类
四、三十六字母
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36个声母。
第三十一讲 上古音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是上古时期的汉语语音题,包括上的韵部、声母、声调,学生理解“叶音说有关上古韵部、声母、声调等的研究情况,并了解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
叶音说 上古韵部的研究 上古声母的研究
一、“叶音说”及其错误
读古代的诗文,临时改读不押运了的韵脚,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 “叶音说”的错误在于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语音是发展的。陈第批判“叶音说”《屈宋古音义·跋》:“余少受《诗》家庭,先人木山公尝曰:叶音之说吾终不信,以近世律绝之诗叶音者且寡,乃举三百篇尽谓之叶,岂理也哉!然所从来远,未易遽明尔,竖子他日有悟,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余于是默识教言。”《毛诗古音考·序》:“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二、上古韵部
顾炎武:十部。
段玉裁:十七部
江永:十三部。
戴震:二十五部。
孔广森:十八部。
王念孙:二十一部。
江有诰:二十一部。
章炳麟:二十三部。
黄侃:二十八部。
王力:三十一部。
三、上古声母
1、重轻唇不分
钱大昕:“凡轻唇者,古皆读为重唇。”
2、舌上舌头不分
钱大昕:“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与端透定无异。”
3、 “娘、日”归“泥”
章太炎 “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之,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4、三归匣母,喻四归定
曾运乾:喻三归匣母,喻四归定母。
5、照二归精
黄侃:正齿音“照穿床审禅”,一部分归齿头音“精清从心邪”,一部分归舌头音“端透定”。
四、上古的声调
段玉裁:古无去声
江有诰:古有四声
黄侃:古有平、入二声
王力: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
第三十二讲 七月
【教学目的】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作为韵文,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七月》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本篇课文古今词义的演变和语法现象都是值得注意的。
【重点难点】
一、文字方面
(1)七月亨葵及菽。
亨——烹,古今字,烹煮。
(2)猗彼女桑。
猗——掎,通假字,拉住。
(3)八月剥枣。
剥——攴,通假字,打。
(4)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介——丐,通假字,祈求
(5)八月断壶。
壶——瓠,通假字,葫芦。
(6)黍稷重穋。
重——穜,通假字,早种晚熟的谷。
穋——稑,异体字晚种早熟的谷。
(7)上入执宫功。
上——尚,通假字,还要。
(8)三之日纳于凌阴。
阴——窨,通假字,地窖。
(9)四之日其蚤。
蚤——早,通假字,早朝,祭祀司寒神的一种仪式。
二、词汇方面
1、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觱发:双声联绵词,大风触物声。
栗烈:双声联绵词,犹如“凛冽”、“溧冽”。
2、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卒:终于,过完。
3、 “四之日举趾。”
趾:脚。
4、“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
同:偕同。
饁:送饭。
至:程度副词,极。
5、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载:开始。
阳:暖和。
仓庚:叠韵联绵词,鸟名,即黄莺。
6、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懿:深。
遵:循着,沿着……走。
行:道路。
爰:相当于“于是”。
求:寻找。
7、 “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迟迟:叠音词,缓慢的样子。
祁祁:叠音词,众多的样子。
8、“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殆:恐怕。
9、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
载:副词,又。这句意思是:又是玄色的,又是黄色的。
孔:副词,很。
阳:鲜明。
10、“四月秀葽。”
秀:植物开花。
11、“八月其获。”
获:收获庄稼。
12、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狐狸:词组,“狐”(狐狸)和“狸”(野猫)。
13、“载缵武功。”
缵:继续。
14、“塞向墐户。”
向:朝北的窗。
墐:用泥涂抹缝隙。
15、“九月叔苴。”
叔:拾取。
16、“亟其乘屋。”
亟(jí):副词,连忙。
乘:登上。
17、“三之日纳于凌阴。”
凌:冰。
18、“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肃霜:即肃爽,双声联绵词,指秋高气爽。
涤场:即涤荡,双声联绵词,指天地肃清。
19、“朋酒斯饗。”
朋:本义为两串贝,引申为“双”。朋酒,即两樽酒。
饗:聚集宴饗。
20、“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跻:登。
称:举起。
三、语法方面
1、 词类活用现象
(1)“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萑苇”,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指收取萑苇。
(2)“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
“条”本指枝条,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指采摘枝条。
(3)“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指私人占有。
(4)“采荼新樗,食我农夫。”
“食”,用作使动,给……吃,即养活。
2、 宾语前置句式
(1)“朋酒斯飨。”
“朋酒”为“飨”的宾语,用代词“斯”复指而前置。
3、词头“于”的用法
本诗中名词用作动词的标志之一是在该名词前加词头“于”,例如下面的句子:
“三之日于耜”——“耜”本为名词,加“于”后活用为动词,指修理耜类工具。
“一之日于貉。”——“貉” 加“于”后活用为动词,指捕兽。
“昼尔于茅。”——“茅”,茅草,加“于”后活用为动词,指割取茅草。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翻译文言文的问题,要学会翻译文言的基本方法,以及翻译古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古文今译的能力
一、古文今译的原则
1、直译: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直译重视译文中词语与原文中词语间的对应关系,要求译文和原文尽量做到词词相关联,句句相对应。直译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古今词语基本对应,可以帮助读者对应理解原文的语言结构,能有效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但往往显得语句拘谨,有时会表达不清
2、意译: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去翻译。重点是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为了更好地、更清楚地将原文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意译可增删、调换词语,可以重新安排句子的结构。意译不拘泥原文字句,对原作的思想情感可细致挖掘,便于读者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但不利于读者理解原文的字句,有时会丧失原文的语言风格
二、古文今译的方法
1、对:逐个对译文言语句中的字词
2、换:转换文言语句中的字词成与之不同的现代汉语中的词语。
3、调:调整原文语序
4、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译。
5、增:增加词语来翻译
6、删:删去无法翻译的词语
三、翻译的要求
1、译文表达再现原文的内容要真实、准确。这是对文言文今译最基本的要求。
2、翻译过来的字句要通顺、自然。
3、雅译文的语言鲜明生动、维妙维肖。
第二十七讲 劝学
【教学目的】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劝学》的内容及其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并熟读文选,培养自己的古代汉语语感。本篇课文较长,实词量多,在语法方面尤其是句型上有其特点,值得注意。
【重点难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1〕君子:这里指有道德的人。已:停止,废止。
〔2〕第一个青为名词,指染料靛青,第二个青为形容词,表示颜色。蓝,草名,即蓼蓝,从其叶中可提炼出靛青。
〔3〕中:合于,符合。绳:指木匠制器求直的墨线。车柔:通“火柔”。用火烤木料,使它变得弯曲。规:指圆规,木匠用它来取圆。
〔4〕槁:枯干。暴:晒,晒干,后来写作“曝”。挺:直。
〔5〕金:用金属制成的刀斧一类的东西。石厉:磨刀石。
〔6〕参:检验。省:考察,反省。知:智慧,后来写作“智”。
〔7〕谿:同“溪”。山涧,谷。
〔8〕干、越:干本是一小国,被吴灭,越指越国。夷、貉:古代称东部少数民族为夷,称东北部少数民族为貉。貉:同“貊”。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1〕靖:安静,安于。共:供职,后来写作“供”。
〔2〕之:第一个之为连词,连接主语与谓语。第二个之是代词,指“靖尔共位,好是正直”。介:帮助。景:大。
〔3〕化道:等于化于道。化指变化,道指圣贤之道。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须臾:片刻。
〔2〕跂:踮脚。
〔3〕疾:声音宏亮、有力。彰:清楚。
〔4〕假:凭借。利足:行走加快。致:达到。
〔5〕檝:同“楫”,船浆。水:名词“水”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活用为动词,指游泳。绝:横渡。
〔6〕生:通“性”。天性,禀性。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1〕蒙鸠:鸟名,又叫鹪鹩,也叫巧妇鸟,是一种赤褐色小鸟。
〔2〕以:介词,表凭借。发:草。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李颐曰:“发犹毛也。”陆案:“毛,草也。地理书云:山以草为发。”此句意为蒙鸠用羽毛做巢,而用草把羽毛编结起来(鸟不可能找到头发来编结巢)。
〔3〕完:完备,完善。
〔4〕射干:草药名。
〔5〕仞:单位名,古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6〕涅:黑泥。这两句原无,依王念孙说而补。
〔7〕兰槐:香草名,又称“白芷”。是:指示代词,复指根。其:连词,表示假设,如果。渐:浸泡。滫:淘米水,指脏水。
〔8〕服:佩带。古人佩香草作为装饰。
〔9〕就:结交。所以: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表示方法或手段,可译为“用来……的”。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7〕;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1〕起:兴起,发生。始:开始。所始:所字结构,指开始的原因。
〔2〕象:像,相应,相似。
〔3〕蠹:蛀虫。
〔4〕作:起,发生。
〔5〕柱:通“祝”,折断。束:约束。
〔6〕构:造成,结集。
〔7〕施:放置。薪:柴火。燥:指干燥的柴。
〔8〕畴:同类,类别。后来又写作“俦”。
〔9〕质:箭靶。的:靶心。张:张挂。
〔10〕醯:醋。蜹同“蚋”。
〔11〕立:立身行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是故君子结于一也。
〔1〕蛟龙:传说中能兴云雨、发洪水的龙。
〔2〕神明:指智慧。圣心:圣人的精神境界或思想。
〔3〕蹞:同“跬”,半步。古代的半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古代的一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
〔4〕骐:有黑色斑纹的好马。骥:千里马。
〔5〕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的行程。舍:舍弃,放弃。
〔6〕锲:用刀刻。
〔7〕镂:雕刻。
〔8〕螾:同“蚓”,即蚯蚓。埃土:尘土。黄泉:地下的泉水。
〔9〕跪:足。螯:螃蟹身前像钳形的爪子。蟺:通“鳝”,鳝鱼。
〔10〕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下文“惛惛”略与此同。昭昭:明显的样子,与下文“赫赫”大致同。
〔11〕衢道:四通的路,在这里指歧路。
〔12〕明:看清。聪:听清。
〔13〕螣蛇:传说中能飞的龙。梧鼠:即鼫鼠。《说文》:“鼫,五技鼠也,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此之谓五技。”
〔14〕尸鸠:布谷鸟。
〔15〕仪:仪表,态度,行动。如结:比喻专心而坚定。
第二十八讲 修辞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古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如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倒置、委婉、省略等。掌握这些修辞手法,从文言文中辨识出这些修辞现象,提供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改引 博喻 并提 互文 倒置
一、引用
借典籍中的熟语及传说、史实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式。可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分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三、代称
用与事物有关系的词语来称该事物的修辞方式。能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可以用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事物,用泛称代特称、用特称代泛称、用工具代本体、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乘坚驱良逐狡兔。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四、并提
把两件相关的事合在句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可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辨识并提可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或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
五、互文
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可以使行文简约,形成对仗。
分单句互文、双句互文和变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
六、倒文
颠倒句中的词语顺序的修辞方式。可以使句子新颖别致、平仄合辙。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
七、委婉
故意不直言其事把话说得含蓄、婉转,叫做“委婉”。多数是为了避俗、避讳也有的是纯粹的交际辞令。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陛下富于春秋。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
八、省略
省去某些句子成分的修辞方式叫做“省略”。分承上蒙下两种,可以省略各种成分。
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子路行,以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第二十九讲 五蠹
【教学目的】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五蠹》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难点】
一、文字方面
1、古今字
⑴“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说——悦 感到喜悦。
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采——棌 栎木。
⑶“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庸——傭 雇工
⑷“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士——仕 做官
2、异体字
⑴“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蜯——蚌
⑵“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
饟——饷 供给食物
3、通假字
⑴“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脩——修 学习
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翦——剪 修剪
⑶“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窦——渎 水沟
⑷“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橐——託 投靠,依附
⑸“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上——尚 崇尚
二、词汇方面
1、“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胜:承受得起,经得起。
2、“有圣人作,搆木为巢以避群害。”
作:起来,兴起。搆:架起,搭起。
3、“民食果蓏蜯蛤。”
果蓏:木本植物结的果叫果,草本植物结的果叫蓏。
4、“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臭:气味。恶臭:难闻的气味。
5、“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化:改变,消除。
6、“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决:疏通水道。
7、“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期:期望,要求。法;效法。常可:指永久不变的办法。可:相宜,适用。
8、“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论:考虑,研究。事;情事,情况。备:措施。
9、“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株:树桩。走:跑。
10、“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释:放下。冀:希望。
11、“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事力:使用劳力。养:给养,生活资料。
12、“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
厚:重。行:施行。
13、“而民自治。”
治:治理得好,政治上安定,与“乱”相对。
14、“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大父:祖父。
15、“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茅茨:盖房子的茅草、芦苇。采椽:栎木做的椽子。斲:砍削,这里指加工整理。
16、“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监门:看门的人。服:穿的。养:给养,这里指吃的东西。亏:减损,少。
17、“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身:亲自。先:动词,带头,做出表率。
18、“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去:离开。脱离。臣虏:同义词连用,都指奴隶。
19、“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饑岁:荒年。
20、“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易:轻视。
21、“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鄙:贪鄙。
22、“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诛:惩罚。戾:暴虐。称俗:适应习俗。
23、“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厚:多,充分。行武:使用武力。
24、“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修教:整治德教。干:盾。戚:斧。
25、“子言非不辩也。”
辩:言辞动听。
26、“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
去:距离,离开。门:指鲁国都门。
27、“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持:保有,保卫。
28、“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
息:止,废弃。循:依照,凭借。敌:抵御。万乘:拥有万辆兵车,用来代替武装力量强大的国家。
29、“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得:能够。行:施行。
30、“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句中的“政治”为两个词的临时连用,“政”是名词,指先王的政治措施,“治”为动词,治理。
31、“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丈夫”,复合词,成年男子的通称。
32、“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
“地方”,为两个词连用,“地”,土地,名词,做主语;“方”是“……见方”的意思。
33、“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所以”,介词“以”和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在这里表示行为的方法、依据。
三、语法方面
1、 词类活用现象
(1)“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王”,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做王,统治。
(2)“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大水”为名词性词语活用为一般动词,发大水。
(3)“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美”,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美。
(4)“禽兽之皮足衣也。”
“衣”,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穿。
(5)“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6)“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多”,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多,即称赞的意思。
(7)“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重”,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重,看重。
(8)“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遗以水。”
“山”、“谷”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
(9)“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泽”,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
(10)“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食”,动词的使动用法,给……吃。
(11)“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前“重”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
(12)“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作王。
2、宾语前置句式
(1)“是以仁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是以”,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2)“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是以”,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第三十讲 古今语音的异同
【教学目的】
本章讲古音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今语音差异,建立发展的语音观。掌握有关古音知识的基本概念,为学习古音知识打基础。
【重点难点】
三十六字母 四声
一、古音的历史分期
上古音 《诗经》
中古音 《广韵》
近古音 《中原音韵》
现代音 普通话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
1譬况:用解释说明的方法描写语音
内而深,外而浅。
2直音:用同音字标音。
某音某。
3读若:用音近字标音
某读若某。
4反切:合两字成一字读音
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
三、基本概念
1、声母
又称字母、声纽、有五音、七音之分。
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
2、 韵母
古称韵或韵部分阴、阳、入三类。没有韵尾和以元音结尾的韵为阴声韵。 以鼻辅音结尾的韵为阳声韵。以塞音结尾的韵为入声韵。根据韵头分为四呼
开口呼:不是i u ü或不以i u ü为韵头的韵母
齐齿呼:i和以i为韵头的韵母
合口呼:u和以u为韵头的韵母
撮口呼:ü和以ü为韵头的韵母
3、 声调
分平 、上、 去、 入四类
四、三十六字母
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36个声母。
第三十一讲 上古音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是上古时期的汉语语音题,包括上的韵部、声母、声调,学生理解“叶音说有关上古韵部、声母、声调等的研究情况,并了解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
叶音说 上古韵部的研究 上古声母的研究
一、“叶音说”及其错误
读古代的诗文,临时改读不押运了的韵脚,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 “叶音说”的错误在于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语音是发展的。陈第批判“叶音说”《屈宋古音义·跋》:“余少受《诗》家庭,先人木山公尝曰:叶音之说吾终不信,以近世律绝之诗叶音者且寡,乃举三百篇尽谓之叶,岂理也哉!然所从来远,未易遽明尔,竖子他日有悟,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余于是默识教言。”《毛诗古音考·序》:“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二、上古韵部
顾炎武:十部。
段玉裁:十七部
江永:十三部。
戴震:二十五部。
孔广森:十八部。
王念孙:二十一部。
江有诰:二十一部。
章炳麟:二十三部。
黄侃:二十八部。
王力:三十一部。
三、上古声母
1、重轻唇不分
钱大昕:“凡轻唇者,古皆读为重唇。”
2、舌上舌头不分
钱大昕:“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与端透定无异。”
3、 “娘、日”归“泥”
章太炎 “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之,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4、三归匣母,喻四归定
曾运乾:喻三归匣母,喻四归定母。
5、照二归精
黄侃:正齿音“照穿床审禅”,一部分归齿头音“精清从心邪”,一部分归舌头音“端透定”。
四、上古的声调
段玉裁:古无去声
江有诰:古有四声
黄侃:古有平、入二声
王力: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
第三十二讲 七月
【教学目的】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作为韵文,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七月》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本篇课文古今词义的演变和语法现象都是值得注意的。
【重点难点】
一、文字方面
(1)七月亨葵及菽。
亨——烹,古今字,烹煮。
(2)猗彼女桑。
猗——掎,通假字,拉住。
(3)八月剥枣。
剥——攴,通假字,打。
(4)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介——丐,通假字,祈求
(5)八月断壶。
壶——瓠,通假字,葫芦。
(6)黍稷重穋。
重——穜,通假字,早种晚熟的谷。
穋——稑,异体字晚种早熟的谷。
(7)上入执宫功。
上——尚,通假字,还要。
(8)三之日纳于凌阴。
阴——窨,通假字,地窖。
(9)四之日其蚤。
蚤——早,通假字,早朝,祭祀司寒神的一种仪式。
二、词汇方面
1、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觱发:双声联绵词,大风触物声。
栗烈:双声联绵词,犹如“凛冽”、“溧冽”。
2、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卒:终于,过完。
3、 “四之日举趾。”
趾:脚。
4、“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
同:偕同。
饁:送饭。
至:程度副词,极。
5、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载:开始。
阳:暖和。
仓庚:叠韵联绵词,鸟名,即黄莺。
6、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懿:深。
遵:循着,沿着……走。
行:道路。
爰:相当于“于是”。
求:寻找。
7、 “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迟迟:叠音词,缓慢的样子。
祁祁:叠音词,众多的样子。
8、“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殆:恐怕。
9、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
载:副词,又。这句意思是:又是玄色的,又是黄色的。
孔:副词,很。
阳:鲜明。
10、“四月秀葽。”
秀:植物开花。
11、“八月其获。”
获:收获庄稼。
12、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狐狸:词组,“狐”(狐狸)和“狸”(野猫)。
13、“载缵武功。”
缵:继续。
14、“塞向墐户。”
向:朝北的窗。
墐:用泥涂抹缝隙。
15、“九月叔苴。”
叔:拾取。
16、“亟其乘屋。”
亟(jí):副词,连忙。
乘:登上。
17、“三之日纳于凌阴。”
凌:冰。
18、“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肃霜:即肃爽,双声联绵词,指秋高气爽。
涤场:即涤荡,双声联绵词,指天地肃清。
19、“朋酒斯饗。”
朋:本义为两串贝,引申为“双”。朋酒,即两樽酒。
饗:聚集宴饗。
20、“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跻:登。
称:举起。
三、语法方面
1、 词类活用现象
(1)“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萑苇”,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指收取萑苇。
(2)“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
“条”本指枝条,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指采摘枝条。
(3)“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指私人占有。
(4)“采荼新樗,食我农夫。”
“食”,用作使动,给……吃,即养活。
2、 宾语前置句式
(1)“朋酒斯飨。”
“朋酒”为“飨”的宾语,用代词“斯”复指而前置。
3、词头“于”的用法
本诗中名词用作动词的标志之一是在该名词前加词头“于”,例如下面的句子:
“三之日于耜”——“耜”本为名词,加“于”后活用为动词,指修理耜类工具。
“一之日于貉。”——“貉” 加“于”后活用为动词,指捕兽。
“昼尔于茅。”——“茅”,茅草,加“于”后活用为动词,指割取茅草。
评论: 5 | 引用: 5 | 查看次数: 537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