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 于2006年11月13日
《古代汉语》教案——(第三十三讲—第三十六讲)
作者:男孩 日期:2007-01-26
第三十三讲 古书的读音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古书的读音,包括古音通假、破读、特读。学习本章,要解古书的读音问题,弄清楚产生的原因,知道如何处理这些读音现象,培养学生识别这几种读音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古音通假 破读
一、古书读音原则
古书读音原则是用普通话的语音读。曾有人认为古文是古人写的,不应当用后世的语音来读,应当用古时的语音来诵读。清代的学者顾炎武就持这种观点,他主张学者们大力研究古音,然后让人们用正确的古音来读古文。也有人主张可以用方音来读古文,认为方音中残留着古音,在用古音读古文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认为用方音来读古文,能够读出古代的韵味。还有主张用“叶音法”来读古诗文。用后世的语音读古时的诗文,有些原来押韵的韵脚不押韵了,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叶音的做法,没有看到语音演变的现实,是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
二、通假
古音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就是古人写作时,没有按照汉字记词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该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意义。如: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距通拒
假借即造字的时候,没有为语言中的某个词另造一个新的形体来记录它,而是在已经造好的字中,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汉字来记录。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解释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假借字所记录的多是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或是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因为这些词不好造字。比如“我”字,是古时一种有齿的武器,语言里还有一个第一人称代词与它读音相同,没有再造新字,而是用表示武器的“我”来记录,于是“我”便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这就是造字的“假借”。
有人主张把用字的“通假”与造字的“假借”区分开来,将其视为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六书中的假借,是借用同音字来写意义抽象、难以用形象法造字的词,所谓‘本无其字’;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同音字来替代,特点是‘本有其字’。用字通假一般是暂时的借用,而六书假借往往是长期的,甚至久借不还,所谓鹊巢鸠占。也有主张把两者合在一起,通称为“假借”,再在“假借”之内区分两种类型,郭锡良就是这样做的。
三、破读
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破读”也叫“读破”,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训诂上把读本音用本义的字叫做“如字”。
一个词产生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它的意义或词性等要发生变化,原来表达此项意义的词,会同时表达与之相关的另一意义,会产生另一种词性。汉语就通过改变词的读音来记录词义或词性的演化。
破读的基本的规律是许多破读都是读去声。
如:衣、食、王、从、雨等
四、特读
一些字在一些特殊的用字场合不读它的现代标准音,而是要读它的特殊读音,这种读特殊读音,就是 “特读”
古书中需要特读的字,主要是一些专有名词,如古代的国名、部族名、地名、器物名、人名、姓氏等,它们的特读音被继承到现代汉语中,我们读古文时要读一些字的特读音。
国名:
燕、龟兹、大宛、月氏、康居
族名
吐谷浑、荤粥、先零、吐藩
东阿、冤句、阿房宫、阳夏
铅山、番禺
人名
傅说、莫邪、伍员、曹大家
姓氏
乐、仇、任、种
解、万俟、尉迟
第三十四讲 哀郢
【教学目的】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哀郢》的内容及其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难点】
第一段
1、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皇天:老天。皇:大。纯:专一不二。不纯命:不专一其命,何+名词+之+形容词,表示“……多么……”,
2、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民:同上文“百姓”方:副词,正当。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东迁:指屈原被流放到东面去。迁:放逐。
第二段
1、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而流亡。
去:离开。就:走向。遵:沿着。这是本义。江:长江,
2、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鼌吾以行。
国:国都。国门:国都的城门,即郢都的城门。轸:悲痛。轸怀:伤怀,心中悲痛。甲:是天干的第一位,古人用天干纪日,“甲”就是“甲日”。鼌:通“朝”,早晨。甲之鼌:甲日这一天的早晨。以:介词,表时间,宾语是“甲之鼌”
3、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发:出发。发郢都:从郢都出发。闾:本文是里门,二十五家为一里,每里有一门,叫“闾”,
怊:远的样子。荒忽:联绵词,远的样子。
4、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楫:船桨。齐扬:一齐举起。容与:联绵词,“犹豫”,
5、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长楸:高大的楸树。太息:叹息。涕:眼泪。淫淫:泪流不断的样子。
6、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夏首:夏水从长江分流出来的地方西浮:向西浮行
7、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
婵媛:叠韵联绵词,心绪缠绵,有所牵挂。眇:遥远的样子。跖:到达。不知其所跖: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8、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从流:顺着水流。焉:于是,在这时。洋洋:飘流失所的样子。客:离乡背井客居他乡的人,游子,流浪者。
9、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凌:乘。阳侯:波神的名字。泛滥:波涛汹涌的样子。忽:迅速。翱翔:飞翔。薄:停下来。
10、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絓结:指心中鬰结苦闷。蹇产:联绵词,弯曲的样子,形容心情不舒畅。释:与“解”是同义词,解开。
第三段
1、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运舟:行船。下浮:顺流而下叫浮。下: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2、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终古:永古,即自古以来。所:代词,……的地方。所居:居住的地方。逍遥:指漂泊不定的样子。
第四段
1、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羌:句首语气词。归:指归还故都。须臾:片刻。
2、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背:背向。夏浦:“夏”指夏水,故都:指郢都。日:一天天地。
3、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大坟:大堤。聊:暂且。以:介词,用来。舒:舒展,舒散。
4、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州土:指诗人登高后所见到的江汉平原。平乐:平安快乐。江介:即江边。遗风:指祖先遗留下来的楚国风俗。
第五段
1、当凌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凌阳:教材认为是凌阳侯的简称,指代波神,
2、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曾:竟然。芜:荒芜。
3、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不怡:不乐。忧:内心的忧虑。愁:忧愁,
4、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郢路:返回郢都的道路。涉:过河;
5、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忽若:忽然。去:指离开郢都被流放;不信:不被信任。去不信:因不被信任而遭到弃逐。
6、惨鬰鬰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惨鬰鬰:三字状语。惨:忧愁,悲痛,指人的心情。鬰鬰:忧鬰。惨鬰鬰:心情悲痛忧鬰。不通:心情鬰结,心头像堵了一块石头。蹇侘傺:三字状语,蹇:困顿,困苦。侘傺:联绵词,不得意的样子。含戚:满怀忧伤。戚:今作“戚”,忧伤。
第六段
1、忠湛湛而愿进兮,妬被离而鄣之。
湛湛:指忠厚的样子。愿进:愿意进身为君主效劳。。妬:指妬嫉的小人。被离:也作“披离”,联绵词,纷乱的样子。鄣:通“障”,遮蔽,堵塞。
2、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抗行:高尚的德行。瞭杳杳是三字状语,形容十分广远。薄:迫近。
3、众谗人之嫉妬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谗:说别人的坏话。谗人:说别人坏话的人,即谗佞之人。被:动词,加在头上。不慈:对子女不慈爱。伪名:捏造的恶名,与实际不符合的坏名声。
4、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
憎:憎恨。愠惀:藴藉,连绵词,含才不露,不茍言笑。修美是同义词连用,指内心的美好。好:喜欢。夫人:那些人。慷慨,是个贬义词,指小人们花言巧语。
5、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众:指那些小人。踥蹀:本指小步行走的样子,此指小人奔走钻营的样子。日进:日益得到君王的宠信。美:指贤臣。超远:指疏远。逾迈:更加远离。逾:通“愈”。迈:远行。
第七段
1、乱曰:
古代把乐章的末章叫“乱”,相当于今言“尾声”。
2、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
曼:引,拉长,伸展。余目:我的目光。流观:周流观览,四下观望。冀:希望。壹返:返回一次。
3、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首:头朝向。丘:土山,指狐穴所在的山丘。
4、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第三十五讲 诗律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近体诗的诗律,主要有近体诗的分类、押韵、平仄、对偶、句法等。使学生了解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具备析近体诗格律的能力,为近体诗与近体诗格律的研究打基础。
【重点难点】
诗的用韵 诗的平仄 诗的对仗
一、分类
五 律:每句五字,共八句。
七 律:每句七字,共八句。
五 绝:每句五字,共四句。
七 绝:每句五字,共四句。
排 律:八句以上。
二、用韵
1、 押韵就是在诗歌中该用韵的地方用同韵部的字。近体诗除有的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而且不能出韵。
2、北宋陈彭年的《广韵》分206韵。一些邻近的韵可以合起来用。 南宋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206韵合为107韵;金人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将合并为106韵。后人称为“平水韵”。
三、平仄
1、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同一联中出句于对句的平仄应当相反。
粘: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同。
2、拗救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用仄,对句五字须改用平声。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子必须是平。否则就“犯孤平”。救法是将本句第五字改为平声。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用了仄,六字须改为平。四、近体诗的对仗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否则句尾就是“三平调”。 1、四、对仗
首联:第一与第二句形成首联。
颔联:第三与第四句形成颔联。
颈联:第五与第六句形成颈联。
尾联:第七与第八句形成尾联。
律诗一般是中间的两联对仗,也有尾联对仗的。
近体诗中特有的对仗
借对:利用一字多义或一字多音的现象进行对仗。
流水对:字面是对仗,但意义却是相承的。
第三十六讲 词律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词律,主要有词的分类、押韵、平仄、对仗等。了解词的基本格律,具备分析词律的能力,会分析词的用韵情况。为词律的研究打基础。
【重点难点】
词调 词牌 词谱 一字豆 扇面对
一、分类
小令:58字以下的词。
中调:59——90字的词。
长调:91字以上的词。
词的一段叫做一片,也叫一阙。
单调:只有一段的词。
双调:由上下两阙的词。
三叠:有三段的词。
四叠:有四段的词。
二、词调、词牌和词谱
词调:填词的时候所依据的乐谱。
词牌:各种词调的名称。
词谱:按照词的句式、平仄、用韵等所编写的各种词的具体格式。
三、词的用韵
1、一韵到底: 或都是平声韵。或都用上去声韵。或者都用入声韵。
2、同部平仄互押:即同部的平与上去互押。“互押”位置固定。“通押”任意。
3、平仄互换: 改换韵部押韵。
五、词的平仄
词的平仄于诗的平仄的不同:词的平仄比诗更严格。词规定必平必仄。词中有叠平叠仄的句子。
一字豆:词中由一个字起一句或几句,一字豆不是独立的句子。
六、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与诗的对仗不同:词的对仗是自由的。可以平仄同对。可以同字相对。
扇面对:一字豆起的几句如对仗即为扇面对。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古书的读音,包括古音通假、破读、特读。学习本章,要解古书的读音问题,弄清楚产生的原因,知道如何处理这些读音现象,培养学生识别这几种读音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古音通假 破读
一、古书读音原则
古书读音原则是用普通话的语音读。曾有人认为古文是古人写的,不应当用后世的语音来读,应当用古时的语音来诵读。清代的学者顾炎武就持这种观点,他主张学者们大力研究古音,然后让人们用正确的古音来读古文。也有人主张可以用方音来读古文,认为方音中残留着古音,在用古音读古文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认为用方音来读古文,能够读出古代的韵味。还有主张用“叶音法”来读古诗文。用后世的语音读古时的诗文,有些原来押韵的韵脚不押韵了,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叶音的做法,没有看到语音演变的现实,是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
二、通假
古音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就是古人写作时,没有按照汉字记词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该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意义。如: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距通拒
假借即造字的时候,没有为语言中的某个词另造一个新的形体来记录它,而是在已经造好的字中,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汉字来记录。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解释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假借字所记录的多是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或是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因为这些词不好造字。比如“我”字,是古时一种有齿的武器,语言里还有一个第一人称代词与它读音相同,没有再造新字,而是用表示武器的“我”来记录,于是“我”便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这就是造字的“假借”。
有人主张把用字的“通假”与造字的“假借”区分开来,将其视为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六书中的假借,是借用同音字来写意义抽象、难以用形象法造字的词,所谓‘本无其字’;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同音字来替代,特点是‘本有其字’。用字通假一般是暂时的借用,而六书假借往往是长期的,甚至久借不还,所谓鹊巢鸠占。也有主张把两者合在一起,通称为“假借”,再在“假借”之内区分两种类型,郭锡良就是这样做的。
三、破读
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破读”也叫“读破”,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训诂上把读本音用本义的字叫做“如字”。
一个词产生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它的意义或词性等要发生变化,原来表达此项意义的词,会同时表达与之相关的另一意义,会产生另一种词性。汉语就通过改变词的读音来记录词义或词性的演化。
破读的基本的规律是许多破读都是读去声。
如:衣、食、王、从、雨等
四、特读
一些字在一些特殊的用字场合不读它的现代标准音,而是要读它的特殊读音,这种读特殊读音,就是 “特读”
古书中需要特读的字,主要是一些专有名词,如古代的国名、部族名、地名、器物名、人名、姓氏等,它们的特读音被继承到现代汉语中,我们读古文时要读一些字的特读音。
国名:
燕、龟兹、大宛、月氏、康居
族名
吐谷浑、荤粥、先零、吐藩
东阿、冤句、阿房宫、阳夏
铅山、番禺
人名
傅说、莫邪、伍员、曹大家
姓氏
乐、仇、任、种
解、万俟、尉迟
第三十四讲 哀郢
【教学目的】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哀郢》的内容及其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难点】
第一段
1、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皇天:老天。皇:大。纯:专一不二。不纯命:不专一其命,何+名词+之+形容词,表示“……多么……”,
2、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民:同上文“百姓”方:副词,正当。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东迁:指屈原被流放到东面去。迁:放逐。
第二段
1、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而流亡。
去:离开。就:走向。遵:沿着。这是本义。江:长江,
2、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鼌吾以行。
国:国都。国门:国都的城门,即郢都的城门。轸:悲痛。轸怀:伤怀,心中悲痛。甲:是天干的第一位,古人用天干纪日,“甲”就是“甲日”。鼌:通“朝”,早晨。甲之鼌:甲日这一天的早晨。以:介词,表时间,宾语是“甲之鼌”
3、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发:出发。发郢都:从郢都出发。闾:本文是里门,二十五家为一里,每里有一门,叫“闾”,
怊:远的样子。荒忽:联绵词,远的样子。
4、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楫:船桨。齐扬:一齐举起。容与:联绵词,“犹豫”,
5、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长楸:高大的楸树。太息:叹息。涕:眼泪。淫淫:泪流不断的样子。
6、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夏首:夏水从长江分流出来的地方西浮:向西浮行
7、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
婵媛:叠韵联绵词,心绪缠绵,有所牵挂。眇:遥远的样子。跖:到达。不知其所跖: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8、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从流:顺着水流。焉:于是,在这时。洋洋:飘流失所的样子。客:离乡背井客居他乡的人,游子,流浪者。
9、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凌:乘。阳侯:波神的名字。泛滥:波涛汹涌的样子。忽:迅速。翱翔:飞翔。薄:停下来。
10、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絓结:指心中鬰结苦闷。蹇产:联绵词,弯曲的样子,形容心情不舒畅。释:与“解”是同义词,解开。
第三段
1、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运舟:行船。下浮:顺流而下叫浮。下: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2、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终古:永古,即自古以来。所:代词,……的地方。所居:居住的地方。逍遥:指漂泊不定的样子。
第四段
1、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羌:句首语气词。归:指归还故都。须臾:片刻。
2、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背:背向。夏浦:“夏”指夏水,故都:指郢都。日:一天天地。
3、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大坟:大堤。聊:暂且。以:介词,用来。舒:舒展,舒散。
4、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州土:指诗人登高后所见到的江汉平原。平乐:平安快乐。江介:即江边。遗风:指祖先遗留下来的楚国风俗。
第五段
1、当凌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凌阳:教材认为是凌阳侯的简称,指代波神,
2、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曾:竟然。芜:荒芜。
3、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不怡:不乐。忧:内心的忧虑。愁:忧愁,
4、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郢路:返回郢都的道路。涉:过河;
5、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忽若:忽然。去:指离开郢都被流放;不信:不被信任。去不信:因不被信任而遭到弃逐。
6、惨鬰鬰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惨鬰鬰:三字状语。惨:忧愁,悲痛,指人的心情。鬰鬰:忧鬰。惨鬰鬰:心情悲痛忧鬰。不通:心情鬰结,心头像堵了一块石头。蹇侘傺:三字状语,蹇:困顿,困苦。侘傺:联绵词,不得意的样子。含戚:满怀忧伤。戚:今作“戚”,忧伤。
第六段
1、忠湛湛而愿进兮,妬被离而鄣之。
湛湛:指忠厚的样子。愿进:愿意进身为君主效劳。。妬:指妬嫉的小人。被离:也作“披离”,联绵词,纷乱的样子。鄣:通“障”,遮蔽,堵塞。
2、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抗行:高尚的德行。瞭杳杳是三字状语,形容十分广远。薄:迫近。
3、众谗人之嫉妬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谗:说别人的坏话。谗人:说别人坏话的人,即谗佞之人。被:动词,加在头上。不慈:对子女不慈爱。伪名:捏造的恶名,与实际不符合的坏名声。
4、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
憎:憎恨。愠惀:藴藉,连绵词,含才不露,不茍言笑。修美是同义词连用,指内心的美好。好:喜欢。夫人:那些人。慷慨,是个贬义词,指小人们花言巧语。
5、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众:指那些小人。踥蹀:本指小步行走的样子,此指小人奔走钻营的样子。日进:日益得到君王的宠信。美:指贤臣。超远:指疏远。逾迈:更加远离。逾:通“愈”。迈:远行。
第七段
1、乱曰:
古代把乐章的末章叫“乱”,相当于今言“尾声”。
2、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
曼:引,拉长,伸展。余目:我的目光。流观:周流观览,四下观望。冀:希望。壹返:返回一次。
3、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首:头朝向。丘:土山,指狐穴所在的山丘。
4、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第三十五讲 诗律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近体诗的诗律,主要有近体诗的分类、押韵、平仄、对偶、句法等。使学生了解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具备析近体诗格律的能力,为近体诗与近体诗格律的研究打基础。
【重点难点】
诗的用韵 诗的平仄 诗的对仗
一、分类
五 律:每句五字,共八句。
七 律:每句七字,共八句。
五 绝:每句五字,共四句。
七 绝:每句五字,共四句。
排 律:八句以上。
二、用韵
1、 押韵就是在诗歌中该用韵的地方用同韵部的字。近体诗除有的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而且不能出韵。
2、北宋陈彭年的《广韵》分206韵。一些邻近的韵可以合起来用。 南宋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206韵合为107韵;金人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将合并为106韵。后人称为“平水韵”。
三、平仄
1、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同一联中出句于对句的平仄应当相反。
粘: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同。
2、拗救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用仄,对句五字须改用平声。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子必须是平。否则就“犯孤平”。救法是将本句第五字改为平声。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用了仄,六字须改为平。四、近体诗的对仗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否则句尾就是“三平调”。 1、四、对仗
首联:第一与第二句形成首联。
颔联:第三与第四句形成颔联。
颈联:第五与第六句形成颈联。
尾联:第七与第八句形成尾联。
律诗一般是中间的两联对仗,也有尾联对仗的。
近体诗中特有的对仗
借对:利用一字多义或一字多音的现象进行对仗。
流水对:字面是对仗,但意义却是相承的。
第三十六讲 词律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词律,主要有词的分类、押韵、平仄、对仗等。了解词的基本格律,具备分析词律的能力,会分析词的用韵情况。为词律的研究打基础。
【重点难点】
词调 词牌 词谱 一字豆 扇面对
一、分类
小令:58字以下的词。
中调:59——90字的词。
长调:91字以上的词。
词的一段叫做一片,也叫一阙。
单调:只有一段的词。
双调:由上下两阙的词。
三叠:有三段的词。
四叠:有四段的词。
二、词调、词牌和词谱
词调:填词的时候所依据的乐谱。
词牌:各种词调的名称。
词谱:按照词的句式、平仄、用韵等所编写的各种词的具体格式。
三、词的用韵
1、一韵到底: 或都是平声韵。或都用上去声韵。或者都用入声韵。
2、同部平仄互押:即同部的平与上去互押。“互押”位置固定。“通押”任意。
3、平仄互换: 改换韵部押韵。
五、词的平仄
词的平仄于诗的平仄的不同:词的平仄比诗更严格。词规定必平必仄。词中有叠平叠仄的句子。
一字豆:词中由一个字起一句或几句,一字豆不是独立的句子。
六、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与诗的对仗不同:词的对仗是自由的。可以平仄同对。可以同字相对。
扇面对:一字豆起的几句如对仗即为扇面对。
评论: 5 | 引用: 7 | 查看次数: 477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