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 于2006年11月13日
乱世中的美神
作者:男孩 日期:2007-04-27
一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
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
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
,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
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
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欢乐。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
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
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
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
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因为不可能
有当时的照片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
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胚子。李清照几乎
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
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
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请看下面这三首词: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
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宝鸭,发型。)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
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沈水,香名;斗草
,一种游戏。)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
客入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袜,不穿鞋
。)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
难以按捺。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沈香袅袅,或者起身写一封情
书,然后又到后园里去与女伴斗一会儿草。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
,这在数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
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
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 而且内秀如竹。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
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品评史实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
如虹。
唐开元天宝间的安史之乱及其被平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后
人多有评论。唐代诗人元结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
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与李清照同时的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
之一,诗名已盛,也算个大人物,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天遣
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这
诗转闺阁,入绣户,传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随即和一首道: “五十年
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
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
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
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你看这诗的气势哪像是出自一个闺中女子
之手。铺叙场面,品评功过,慨叹世事,不让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
。李父格非初见此诗不觉一惊。这诗传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阵躁
动。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
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
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
命。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败的
悲凉。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
刻放出奇光异彩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
好人生又更上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
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
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
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
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
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
—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
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
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
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
的精神享受。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
再看这首送别之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
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种甜蜜的偷偷地
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
妇人,她在空房里修炼着文学,直将这门艺术炼得炉火纯青,于是这种最
普通的爱情表达竟变成了夫妻间的命题创作比赛,成了他们向艺术高峰攀
登的记录。
请看这首《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
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 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
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地爱恋,痴
痴地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
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
客,三日得词50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
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
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
。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的悲凉
。李清照自己在《金石录后序》里追忆那段生活时说:“余性偶强记,每
饭罢,坐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
,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是何
等的幸福,何等的欢乐,怎一个“甜”字了得。这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
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去轻松
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于是宇
宙爆炸,时空激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命题创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
前。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
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
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
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
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
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
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
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
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
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
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
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
责。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乱世中的美神
二
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
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
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
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
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
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
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
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
不能失去。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
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
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
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
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
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
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
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 鱼死
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
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
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
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
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对
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地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
“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下
狱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
李清照也随之入狱。我们现在想象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
扬首挺胸,将纤细柔弱的双手伸进枷锁中的一瞬,其坚毅安祥之态真不亚
于项羽引颈向剑 时那勇敢的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
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
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
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在当时和
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
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节是什么?就是不管
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过,就是你不许有个性的追求。可见我们的
女诗人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
,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
“驵侩”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现在我们读
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
”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
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
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
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
,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
失败,或者半失败。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
先夺其情,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
,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
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
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
的,但可惜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
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犯愁呢?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
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
代表啊。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
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
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飘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
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
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
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
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
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
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
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
贼人破墙盗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
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
的失望。就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
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
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
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
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
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是什么样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
其中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
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
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
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
歌声。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
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
,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闻说双溪
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
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这使我们想起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
、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她这时是
《诗经》的《黍离》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
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
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因为她的词名
太甚,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
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
为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金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
有无求和的可能。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
胄见状自报奋勇,愿冒险一去。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
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
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
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
寄区区之意。”当时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
,却还这样关心国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在社会上也轮不
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
:“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脱衣已被
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
“闾阎嫠妇亦何如, 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
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
东山一抔土。”
浙江金华因南北朝时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的一座名楼。李避难
于此,登楼遥望这 残存的南国半璧江山,不禁临风感慨: 千古风流八
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题八咏
楼》
我们单看这诗的气势,这哪里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啊。倒像一个
急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那一年我到金华特地去凭吊
这座名楼。时日推移,楼已被后起的民房拥挤在一处深巷里,但亦然鹤立
鸡群,风骨不减当年。一位看楼的老人也是个李清照迷,他向我讲了几个
李清照故事的民间版本,又拿出几页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词送给我。我仰望
危楼,俯察巷陌,深感词人英魂不去,长在人间。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
,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赌博游戏,李却借题
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
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 “木兰横戈好
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见,
她真是“位卑不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啊。“但愿相将
过淮水”,这使我们想起祖逊闻鸡起舞,想起北宋抗金名臣宗泽病危之时
仍拥被而坐大喊:过河!这是一个女诗人,一个“闾阎嫠妇”发出的呼喊
啊!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
忧,民族之痛啊。
后人评李清照常常观止于她的一怀愁绪,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
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她是为看不到出路而愁啊!她不依奉权
贵,不违心做事。她和当朝权臣秦桧本是亲戚,秦桧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
儿,亲表姐。但是李清照与他们概不来往,就是在她的婚事最困难的时候
,她宁可去求远亲也不上秦家的门。秦府落成,大宴亲朋,她也拒不参加
。她不满足于自己“学诗漫有惊人句”,而“欲将血泪寄山河”,她希望
收复失地,“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但是她看到了什么呢?是偏安
都城的虚假繁荣,是朝廷打击志士、迫害忠良的怪事,是主战派和民族义
士们血泪的呼喊。1141年,也就是李清照58岁这一年,岳飞被秦桧下狱害
死。这件案子惊动京城,震动全国,乌云压城,愁结广宇。李清照心绪难
宁,我们的女诗人又陷入更深的忧伤之中。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
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
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
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
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
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
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
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
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
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
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
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
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
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
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
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样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
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
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
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
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
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
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
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
他们交往,只能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
,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
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
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
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
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
,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
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
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
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是研究金石学、文化史的,她当然知道从夏商到宋,女人有才藻、
有著作的寥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都说物以稀为贵,而她
却被看作是异类,是叛逆,是多余。她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
如晦,相知有谁?鲁迅有一首为歌女立照的诗:“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
严妆侍玉樽。忽忆亲情焦土下,佯看罗袜掩泪痕。”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
社会役使的歌者,她本在严妆靓容地侍奉着这个社会,但忽然想到她所有
的追求都已失落,它所歌唱的无一实现,不由得一阵心酸,只好“佯说黄
花与秋风”。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
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
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
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
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怆惶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
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
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
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
,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孙姓女子一般,不学
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
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
。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
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
、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
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
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
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这就难免像屈原一样“众人皆醉我独
醒”,难免有超现实的理想化的悲哀。有 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
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
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
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
女性——秋瑾,那秋瑾回首长夜三千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
人”!
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或者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
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
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
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
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
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
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
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
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
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
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
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
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
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
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
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
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
,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
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
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欢乐。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
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
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
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
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因为不可能
有当时的照片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
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胚子。李清照几乎
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
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
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请看下面这三首词: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
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宝鸭,发型。)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
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沈水,香名;斗草
,一种游戏。)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
客入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袜,不穿鞋
。)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
难以按捺。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沈香袅袅,或者起身写一封情
书,然后又到后园里去与女伴斗一会儿草。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
,这在数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
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
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 而且内秀如竹。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
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品评史实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
如虹。
唐开元天宝间的安史之乱及其被平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后
人多有评论。唐代诗人元结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
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与李清照同时的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
之一,诗名已盛,也算个大人物,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天遣
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这
诗转闺阁,入绣户,传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随即和一首道: “五十年
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
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
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
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你看这诗的气势哪像是出自一个闺中女子
之手。铺叙场面,品评功过,慨叹世事,不让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
。李父格非初见此诗不觉一惊。这诗传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阵躁
动。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
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
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
命。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败的
悲凉。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
刻放出奇光异彩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
好人生又更上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
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
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
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
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
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
—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
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
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
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
的精神享受。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
再看这首送别之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
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种甜蜜的偷偷地
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
妇人,她在空房里修炼着文学,直将这门艺术炼得炉火纯青,于是这种最
普通的爱情表达竟变成了夫妻间的命题创作比赛,成了他们向艺术高峰攀
登的记录。
请看这首《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
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 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
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地爱恋,痴
痴地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
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
客,三日得词50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
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
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
。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的悲凉
。李清照自己在《金石录后序》里追忆那段生活时说:“余性偶强记,每
饭罢,坐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
,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是何
等的幸福,何等的欢乐,怎一个“甜”字了得。这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
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去轻松
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于是宇
宙爆炸,时空激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命题创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
前。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
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
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
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
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
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
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
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
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
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
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
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
责。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乱世中的美神
二
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
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
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
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
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
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
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
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
不能失去。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
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
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
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
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
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
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
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 鱼死
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
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
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
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
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对
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地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
“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下
狱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
李清照也随之入狱。我们现在想象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
扬首挺胸,将纤细柔弱的双手伸进枷锁中的一瞬,其坚毅安祥之态真不亚
于项羽引颈向剑 时那勇敢的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
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
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
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在当时和
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
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节是什么?就是不管
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过,就是你不许有个性的追求。可见我们的
女诗人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
,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
“驵侩”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现在我们读
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
”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
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
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
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
,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
失败,或者半失败。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
先夺其情,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
,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
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
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
的,但可惜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
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犯愁呢?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
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
代表啊。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
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
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飘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
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
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
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
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
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
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
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
贼人破墙盗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
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
的失望。就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
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
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
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
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
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是什么样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
其中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
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
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
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
歌声。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
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
,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闻说双溪
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
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这使我们想起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
、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她这时是
《诗经》的《黍离》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
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
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因为她的词名
太甚,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
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
为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金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
有无求和的可能。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
胄见状自报奋勇,愿冒险一去。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
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
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
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
寄区区之意。”当时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
,却还这样关心国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在社会上也轮不
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
:“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脱衣已被
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
“闾阎嫠妇亦何如, 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
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
东山一抔土。”
浙江金华因南北朝时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的一座名楼。李避难
于此,登楼遥望这 残存的南国半璧江山,不禁临风感慨: 千古风流八
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题八咏
楼》
我们单看这诗的气势,这哪里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啊。倒像一个
急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那一年我到金华特地去凭吊
这座名楼。时日推移,楼已被后起的民房拥挤在一处深巷里,但亦然鹤立
鸡群,风骨不减当年。一位看楼的老人也是个李清照迷,他向我讲了几个
李清照故事的民间版本,又拿出几页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词送给我。我仰望
危楼,俯察巷陌,深感词人英魂不去,长在人间。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
,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赌博游戏,李却借题
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
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 “木兰横戈好
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见,
她真是“位卑不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啊。“但愿相将
过淮水”,这使我们想起祖逊闻鸡起舞,想起北宋抗金名臣宗泽病危之时
仍拥被而坐大喊:过河!这是一个女诗人,一个“闾阎嫠妇”发出的呼喊
啊!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
忧,民族之痛啊。
后人评李清照常常观止于她的一怀愁绪,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
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她是为看不到出路而愁啊!她不依奉权
贵,不违心做事。她和当朝权臣秦桧本是亲戚,秦桧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
儿,亲表姐。但是李清照与他们概不来往,就是在她的婚事最困难的时候
,她宁可去求远亲也不上秦家的门。秦府落成,大宴亲朋,她也拒不参加
。她不满足于自己“学诗漫有惊人句”,而“欲将血泪寄山河”,她希望
收复失地,“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但是她看到了什么呢?是偏安
都城的虚假繁荣,是朝廷打击志士、迫害忠良的怪事,是主战派和民族义
士们血泪的呼喊。1141年,也就是李清照58岁这一年,岳飞被秦桧下狱害
死。这件案子惊动京城,震动全国,乌云压城,愁结广宇。李清照心绪难
宁,我们的女诗人又陷入更深的忧伤之中。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
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
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
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
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
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
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
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
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
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
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
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
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
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
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
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样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
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
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
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
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
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
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
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
他们交往,只能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
,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
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
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
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
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
,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
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
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
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是研究金石学、文化史的,她当然知道从夏商到宋,女人有才藻、
有著作的寥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都说物以稀为贵,而她
却被看作是异类,是叛逆,是多余。她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
如晦,相知有谁?鲁迅有一首为歌女立照的诗:“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
严妆侍玉樽。忽忆亲情焦土下,佯看罗袜掩泪痕。”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
社会役使的歌者,她本在严妆靓容地侍奉着这个社会,但忽然想到她所有
的追求都已失落,它所歌唱的无一实现,不由得一阵心酸,只好“佯说黄
花与秋风”。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
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
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
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
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怆惶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
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
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
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
,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孙姓女子一般,不学
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
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
。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
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
、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
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
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
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这就难免像屈原一样“众人皆醉我独
醒”,难免有超现实的理想化的悲哀。有 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
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
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
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
女性——秋瑾,那秋瑾回首长夜三千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
人”!
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或者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
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
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
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
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
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
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
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
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
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
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
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
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
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
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评论: 3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3416
发表评论